所在位置: 首页 > 人才山东 > 人才风采 > 齐鲁扫描
东营:砥砺奋进聚人才 创新发展谋新篇

  创新决定城市未来,创新引领未来城市。2018年,国家启动新一轮创新型城市建设,东营市从全国51个申报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国家科技部、发改委支持建设的17个创新型城市之一。三年多来,东营市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契机,坚持创新优先,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标准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落地落实,积极搭建高能级创新平台,切实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区域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创新能力稳步提高,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科技支撑。

  以平台为载体培基固本,创新能级不断提升

  今年3月,国家级稀土催化研究院研发基地在东营市启用,着力推进稀土催化技术研发与产业孵化,助力东营新材料产业发展。

  作为国内唯一一家稀土催化领域国家级研究机构,该研究院由天津大学牵头,联合8家行业内领军企业和业内专家共同投资建设,结合国家重点新材料研发及应用重大项目,积极构建学术链、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的新型研发创新体系,重点解决稀土催化材料技术在行业应用中的“卡脖子”问题,是东营市高能级创新平台的典型代表。创新平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站在创新的“风口”,只有让“科技之花”结出“产业之果”,才能把创新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近年来,东营市强力推进实施创新平台能级提升行动,牢固树立“平台思维”,以平台聚集技术、人才、项目、服务等高端要素资源,充分发挥创新引领作用,形成了层次多元、功能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创新能级显著提升。聚焦优势产业创新需求,东营市按照“一产业一平台一基金一团队”模式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快构建市场化的产业培育生态和创新创业生态。如今,类似国家级稀土催化研究院这样的高能级创新平台,在东营市从无到有、渐成体系: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省高端石化产业技术研究院、青岛科技大学广饶橡胶工业研究院、石油技术与装备产业研究院投入运营,山东大学利华益高分子材料研究院、氧化铝纤维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东营研究院、省生物技术与制造创新创业共同体等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产业创新驶入发展快车道。聚焦科技孵化平台建设,东营市严格认定和备案标准,引导孵化机构和众创空间提升建管水平、实现规范发展。目前,全市建有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15家,其中国家级6家、省级6家;众创空间35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17家;孵化设施总面积达到123.2万平方米,入孵企业及创新团队1741个。与胜利油田共建胜利创新孵化器,入驻创新团队22个。

  此外,东营市着力推进科教平台建设,为区域创新发展赋能。目前,山东石油化工学院顺利实现开学,共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研究生院、东营科学技术研究院、国家石油工业训练中心等工作都在顺利推进中,不仅开启了油地校深度融合发展的新篇章,还补齐了东营市高校科教资源短板,进一步推进形成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如今,以创新平台为依托,东营市充分发挥省级以上开发区创新带动作用,深化改革创新,推动错位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创新板块,高标准建设“东南西北”四个创新型园区,构建起创新型城市的主体格局。

  以企业为主体提质增效,创新氛围日益浓厚

  “复兴号”动车组牵引电机用电磁线,70%由东营兆源机电科技公司供应。这家“隐形冠军”企业,产品覆盖轨道交通、风电、新能源汽车等高端市场,是东营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并入选第四批山东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公司致力于研发创新,已获授权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38项。”兆源机电科技公司董事长巴玉国道出了兆源机电的成功秘诀,那就是科技创新。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进创新创造的生力军。近年来,东营市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积极培植企业创新基因,统筹实施小微企业“双升”战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和高成长型中小企业培育计划,加快培育一批“单项冠军”“瞪羚”“独角兽”企业,构建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格局。——壮大科技企业队伍。落实减税新政和企业社保降费政策,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三培训一辅导”、潜力企业“一卡三清单”、领军企业“一企一策”等制度,经过三年来的努力,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33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73家、科技型企业达到919家。——健全企业研发体系。实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行动,引导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建立高新技术企业首次认定奖励、企业研发费财政补助等制度。全市现有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234家,其中国家级22家,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装备实现突破。近三年,全市企业获得省级以上科学技术奖励22项,其中国家级奖励9项。——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实施“千企技改”工程,市政府设立3亿元技术改造专项资金,连续安排3年,聚焦产业链延链和项目高端化,以更新技术、优化工艺、改进装备、升级产品为主线,支持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和数字化改造,推进产业升级和数字赋能。在推进企业创新发展的同时,东营市还立足本地实际,深化科技创新支撑,坚定不移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以转型升级塑强产业创新动力内核,加快构建创新引领、有东营特色和持续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以人才为支撑蓄势储能,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人才是创新发展的源动力。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近年来,东营市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以创新人才引进培育为抓手,落实更加积极的人才政策,大力推进“招才引智”,全市人才总量达到36.94万人,创新型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激发了东营市创新创业活力。

  东营市首届“创业东营·共赢未来”高层次人才创业大赛现场 商雅雯/摄全力以赴招才引智。东营市扎实做好人才引进工作,集中力量争取知名高校或国字号科研院所设立分支机构,以机构吸引高层次人才团队。同时,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制定出台《东营市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激励政策》,配套出台19项政策措施,不断优化人才服务,形成全方位引才育才新格局。2020年,东营市位列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行榜第47位,山东省第5位。本土培育不遗余力。东营市深入挖掘各领域本土人才资源,深入实施黄河三角洲人才工程,培养选拔黄河三角洲学者、黄河三角洲产业领军人才。把握中石化出台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加快建设中石化科技孵化器政策的有利时机,以胜利创新孵化器为试点,探索油地双方在技术、人才资源共享方面的有效渠道,盘活用好油田科技人才资源,为我市产业发展“添油加劲”。据统计,三年来,东营市累计选聘黄河三角洲学者和黄河三角洲产业领军人才(团队)144人,高层次产业领军人才达到213人,其中4人入选国家级人才工程、29人入选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创新永无止境,未来潜力无穷。东营市将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机遇,以科技创新为战略支撑,持续深化创新型城市建设,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优化创新生态,激活发展潜能,再创发展新优势,让创新真正成为东营高质量发展的最强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