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流淌……”在牛泉镇贺小庄村,团结实干的村“两委”干部带领着全村的党员群众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谱写着贺小庄村自己的“硒旺之歌”。
党员夜话,党建引领“硒旺”之路
白天实干,晚上充电,“党员夜话”是贺小庄村的党员们不变的一条“铁律”。吃完晚饭,党员陆续走进村里的党员活动室,大家一起说说白天遇到的困难,商议解决的办法。“我们既要埋头干活,也要抬头看路。想打开新思路,找出新出路,增加富门路,就必须深入领会十九大精神。很多想不到、不会做的事,都能从党的政策中找到答案。”正是基于这份深刻的见解,村党支部书记王兆申每天晚上总能变着花样,带领党员“夜话”。
2014年村“两委”换届的时候,村里有几个经常提批评意见的当选为村民代表,王兆申高兴地说:“耳边响起不同声音才会使自己头脑清醒,防止跑偏。”“党员夜话”,犹如一盏明灯,点亮了党员的心灯,也点亮了乡村振兴的前行之路。
带月荷锄,实干夯实“硒旺”之路
作为贺小庄村乡村振兴的推动者和引路人,王兆申带领全村党员群众实干、巧干和拼命干。“要做就做最忙的人,要干就干最实的事。”王兆申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为了引进菌棒厂,王兆申三番五次接触客商,跑断了腿、磨破了嘴,最终说服客商答应投资建厂。
2017年5月11日,生态菌业产业化基地项目正式开工建设,这为勤劳的贺小庄村民在通往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上,打开了一扇“硒旺”之门。据了解,该基地计划投资5000余万元,建设食用菌棒工厂、菌种制备测试厂、食用菌深加工厂等,主要进行富硒食用菌棒研发种植、食用菌深加工、功能菜培育种植等。
引智聚才,科技提升“硒旺”之路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生产力”。王兆申带领村“两委”干部想尽一切办法吸引人才。他们动员村里的党员群众,把本村在外务工、经商、上班的优秀人才全部捋了一遍,目的就是想挖出人才回村创业。贺小庄村目前已与鲁东大学孙亚东、胡宇娜等专家、中国农科协吴传刚教授、山东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贾鲁波教授以及中国工程院院士束怀瑞取得联系,并初步达成合作意向。“以前只知道我们村是富硒地,以为只要在富硒地种出来的菜,就是富硒菜。经过专家的讲解,才知道里面的学问很深,并不是想当然的那么简单,一颗小小的香菇,可能蕴含着十几种技术的运用。”王兆申说。贺小庄村正积极争取各方政策,设立“博士驿站”“院士工作站”,建立富硒地研究中心,继续引进专家人才,借力科技引领发展新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