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河东区太平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负责人徐云龙在全市范围内率先推动成立了由街道党工委主导、涵盖街道全域25个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联合社。自联合社成立以来,成功托管土地4200亩,不仅为村民带来了300余万元的收入增长,还显著提升了村集体收入,为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开辟了一条可持续发展路径。徐云龙的事例,生动诠释了河东区深入推进“四雁工程”引领乡村振兴的显著成效。
近年来,临沂市河东区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全力推进“四雁”工程深入扎实开展,累计培养区级及以上“鸿雁”人才超5000人,培育高素质农民超1500人,累计发放四雁振兴贷超20亿元。相关经验做法《“四雁”工程向振兴》在农业农村部《农村工作通讯》刊发。
强化“头雁”引领力,锻造乡村振兴“主心骨”。河东区着重加强“头雁”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坚持培育典型。每年选取10名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到区直部门或镇街挂职学习,建立成长手册并进行跟踪培养。选取20名40周岁以下的年轻村党组织书记,由1名镇街班子成员和1名优秀村党组织书记结对帮带,全面提升综合能力。实行提级管理。由区委组织部会同区农业农村局对村级进行提级管理,建立农村增收数据平台,重点考核收入变化情况。坚持能者上、庸者下任用机制,以事业选择干部,全年共调整村级干部62人。坚持严管厚爱。改革绩效办法,将村干部绩效与村集体经济增收挂钩。严格落实村干部监督管理规定,从严做好村党组织书记的经济责任审计,开展“十佳”村党组织书记、示范村党组织书记评选活动。
提升“鸿雁”带动力,壮大乡村振兴“先锋队”。不断发掘和培养“土专家”“田秀才”,打造一支技能出众、示范作用突出、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鸿雁”人才队伍。强化教育培训。组织开展2024年高素质农民能力提升培训班,专题培训150人。推荐20名高素质农民到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参加学历教育提升培训,推荐3名高素质农民参加农业农村部组织的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提升鸿雁人才技能素质。强化示范带动。引导优秀鸿雁人才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充分发挥行业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鼓励带头发展合作社,2024年鸿雁人才新发展农民合作社15个,新注册家庭农场超20家。强化政策扶持。鼓励鸿雁人才申报评审新型职业农民职称、“齐鲁乡村之星”“沂蒙乡村之星”。自2019年以来,评定新型职业农民职称80人。目前,共有管理期内“齐鲁乡村之星”5人、“沂蒙乡村之星”26人。
增强“归雁”吸引力,打造乡村振兴“排头兵”。积极发挥政策导向和激励作用,推动和引导更多在外人才返乡创新创业。优化服务对接。成立人才服务专班,加大人才政策宣传落实力度,多方面挖掘人才资源和线索。建立返乡人才数据库2500条,持续挖掘归雁人才潜在培育对象,共挖掘上报河东区“归雁人才”信息80余条,如太平街道王君礼,经对接联系,毅然决定回馈家乡,投资5.25亿元建设瑞发德年产6万吨高端预制菜项目,做到当年签约、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可带动就业1000余人。搭建创业平台。区级成立临沂建投人才发展集团、凤凰电商直播产业园、青年电商创业培训基地,镇街全部设立乡村振兴青年人才服务站,为返乡人才创业就业提供有力支撑。强化招引力度。将河东区“十大招引”与“归雁”工作相结合,积极招项目、引人才,推动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今年以来各镇街累计外出招商46次,新开工项目15个,计划总投资20.43亿元,到位资金4.13亿元。
汇聚“雁阵”凝心力,奏响乡村振兴“大合唱”。壮大经营主体。坚持以更大力度抓好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工作,目前全区合作社共有1063家,今年新成立60家。其中,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共有282家,今年新成立45家。引导规范提升。根据区委、区政府安排部署,创新实施了“扩面提规增效”行动,指导农民合作社规范、高效运营。充分发挥合作社能人带动作用,培养更多的合作社专业管理人才,积极探索职业经理人制度,以高质量发展有力推动村集体增收。整合优势资源。由河东区委组织部牵头成立临沂河东农发集团,将延链、补链、强链作为主攻方向,立足本地特色资源,成立农发万亩湖生态农业公司,与汤头街道陈家堰等12个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集中对上万亩成片地块进行黑小麦、玉米倒茬机械化种植,把区内优势资源转化为优势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