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聚才 以才兴产 潍坊市深化产才融合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探索
信息来源:人才山东 发布时间:2021-10-2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总的来看,产才融合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也是产业向高端迈进的必然。潍坊市针对一段时期内存在的人才和产业融合度不够高的现象,坚持优化机制、创新政策、打造品牌、搭建平台、提升服务“五轮”驱动,紧紧围绕新旧动能转换“十大产业”大抓人才工作,实现了人才和产业发展双促进、双提升。产才融合已成为潍坊高质量发展的鲜明特征,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增创了潍坊发展的独特优势,在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现代化品质城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潍坊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203.98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88.1万人、高技能人才27.5万人、农村实用人才25.8万人、外国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5163人、博士1600余人。全市拥有合作院士175人、国家级重点人才工程人选49人、泰山系列领军人才194人、鸢都系列领军人才334人。在人才的支撑下,潍坊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在山东发展格局中的位置可概括为“1234”,即农业发展水平第1、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第2、财政收入第3、地区生产总值第4。今年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四新”经济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4.3%、20.6%和28.2%,均居山东省首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54.9%,高于全省7.5个百分点。潍坊市深化产才融合引领高质量发展相关做法获评2019—2020年度山东组织工作创新奖。6家单位新评为山东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数量居全省首位。获奖2021年(第五届)全国人才工作创新案例3篇,数量全省最多。

  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是发挥党管人才制度优势,推动产业发展与人才发展同向发力、同频共振。潍坊市认真落实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齐抓共管。针对一段时期行业部门抓产业不抓人才的问题,明确提出“管行业就要管人才”,着力构建产业发展与人才发展同向发力、同频共振的新格局。在规划设计上,坚持产业发展与人才发展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市委、市政府在制定《潍坊市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过程中,组织各行业主管部门与人才部门共同参与,对每一个产业的目标、定位、布局、保障同步嵌入人才工作,做到产业规划与人才规划协同做、产业资金与人才资金协同投、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协同推。同时,指导11个市直行业主管部门制定各自领域人才队伍建设意见,建立重点任务项目台账,实行挂图作战。在工作推进上,压实“一把手”抓“第一资源”责任,创新实施党委(党组)书记人才工作项目,组织各县市区委和市直行业主管部门“一把手”根据产业发展实际,领题攻关人才工作重点事项和难点问题,建立实施定期调度、现场交流、述职评议等制度,增强既抓产业又抓人才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在力量配备上,结合党政机构改革后市直部门“三定”方案修订,为农业农村、文化旅游、海洋渔业、金融监管等16个市直部门增加人才工作职能;为发改、科技、工信等7个人才工作任务比较重的市直部门设立人才科室或加挂牌子,调整配备31名业务骨干;市县设立人才发展服务中心,为人才提供全周期服务;成立潍坊市人才发展集团,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开展人才招引、人才测评、项目孵化等市场化、专业化服务。

  二是围绕产业发展需求精准引才,促进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衔接。聚焦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两大主业”,组织“十大产业”牵头部门,对高精尖人才需求情况进行大摸底,分产业分企业建立人才需求目录,增强招引的针对性。拓宽渠道精准引才。实施“潍才回归工程”,建立了覆盖全国高校、科研单位的潍坊籍在外博士以上专家人才信息库,实行动态管理,通过走访、开展项目对接等方式,密切与专家人才的联系沟通,吸引其回乡发展。采取“产业专班+企业”的形式,常态化走进中科院、北大、清华等高校院所,精准对接人才项目;探索“云招才”“会展引才”“大赛引才”模式,精准引进产业领军人才。去年以来,新引进博士以上高端技术人才(团队)2694人。特别是对能够抢占产业制高点的顶尖人才,“一事一议”给予重点支持,目前已引进顶尖人才5人。同时,依托海外留学生组织、外地潍坊商会等,在国内大型城市和海外留学人员集聚城市建立引才联络站,在日本大阪、韩国釜山、美国洛杉矶等地设立海外人才工作站,初步形成了全球链接、多城联动的引才网格。去年以来新引进高校毕业生10.21万人,来潍“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实现倍增,呈现“净流入”态势。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引才。量身定制人才政策支持潍柴集团、歌尔股份、寿光蔬菜集团等重点产业龙头企业高质量发展。歌尔股份全球揽才已达1.3万人,累计申请专利2.2万项,成为我省第一家市值过千亿元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董事长姜滨应邀参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企业家座谈会并发言。设立“人才潍坊伯乐奖”,按每引进1名国家级重点人才20万元、1名泰山系列领军人才10万元的标准奖励企业家,目前已评选56名发放奖金760万元。深入推进校地协同创新。创新实施校地合作“双百行动”,分批选派100名干部赴国内重点高校院所担任科技人才专员,选聘100名专家人才到重点企业担任科技人才顾问(副总)。首批选派的31名科技人才专员,促成校企双方合作项目160项,引进高端技术人才118人,落地转化科技成果107项。面向市外重点高校选聘的100名博士以上专家人才,精准匹配到企业担任科技人才顾问(副总),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117个,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联合技术攻关等合作项目96项,带动企业新增销售收入12.6亿元。实施产业技术攻关“揭榜挂帅”,全市已征集“揭榜挂帅”项目111个,首批发布45个,发榜总金额3.76亿元。注重培育本土人才。组织实施领军人才、首席技师等十大类人才计划,每年列支5600万元跟踪支持本土人才成长成才。全市每年培养高技能人才2万多人,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数量连续11年居全省首位。1人当选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实现自主培养院士零的突破。潍柴集团王树军荣获“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豪迈集团王钦峰荣获有工人院士之称的“中华技能大奖”,山东工业技师学院袁强获世界技能大赛金牌,实现山东金牌“零”突破。

  三是搭建吸引力大、承载力强的平台载体,加速人才集聚、产业升级。面向产业发展主战场,聚焦新旧动能转换主阵地,与知名高校院所开展战略合作,为集聚高精尖人才、促进成果转化、孵化科技企业提供平台支撑。高标准规划建设人才科创小镇。围绕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战略投资方上海均和集团,正在规划建设总投资40亿元、占地500余亩的人才科创小镇。引进高端新型研发机构。聚焦高水平建设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依托北京大学科研力量,建成并正式启用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打造全球领先的现代农业科研转化基地,目前已引进美国科学院院士邓兴旺等高端人才142人。与国家农业智能装备研究中心共建智慧农业科技园,研发寿光型智能玻璃温室,能耗比荷兰低50%以上。打造创新创业共同体。敢于“无中生有”,引进中科院半导体所与山东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共建潍坊先进光电芯片研究院,聘任18名院士担任学术委员会委员,研发的光子晶体芯片替代进口、打破国外垄断,计划3年内孵化半导体(激光)企业60家以上,形成半导体光电产业集群。今年7月,实现了自主培育博士、硕士新突破。深入实施“一企一平台”工程。已建成企业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省级以上研发平台590多家,其中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1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3家。潍柴集团内燃机可靠性国家重点实验室集聚海内外顶尖研发人才312人,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11项,申请专利1762件,成功研发出全球首款热效率突破50%的商业化柴油机。

  四是打造最优人才生态,让人才心无旁骛创新创业、推动产业发展。人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环境的竞争。潍坊市坚持在服务人才、成就人才上下功夫,积极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城市。强化人才政策有效供给。紧扣“十四五”发展,聚焦重点产业转型升级和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出台以“人才兴潍”24条措施为核心,以院士服务保障、人才安居、大学生集聚、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等20多项实施细则、办法为配套的“1+N”政策体系。在此基础上,新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重点产业人才支撑服务推动企业发展的若干措施》,量身定制了支持深圳(潍坊)科技工业园、先进光电芯片研究院,以及高端装备制造业、现代蔬菜种业、高端化工、光刻胶、集成电路等8项专项人才政策,人才政策的系统性、精准性和“含金量”不断提升。着力提升政策知晓率,强化政策落实,在全市范围内策划开展了惠企人才政策集中解读宣讲系列活动,市县两级组织开展集中解读宣讲174场次,通过宣讲会、“送政策上门”等多种方式,累计覆盖企业10574家,帮助企业解决难题3200余个,解决企业人才用工缺口10.1万人。提供精准贴心服务。围绕提供一流服务保障,深化“一次办好”改革,对高层次人才7个方面的服务事项进行了流程再造。实行绿色通道、窗口服务、专员服务、鸢都惠才卡“四位一体”服务模式,主动发放鸢都惠才卡799张,一站式解决高层次人才出入境、落户、子女入学等问题。为解决人才“融资”之忧,成立总规模2亿元的华潍人才股权投资基金,发放无抵押无担保“人才贷”2.66亿元,为在潍创新创业人才提供金融支持。加强人才政治引领。深入落实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近年来市县两级举办高层次人才国情省情市情研修活动76场次、累计培训专家人才8136人次,每年组织300余名市级以上重点人才高标准进行免费健康查体。全市共推荐近400名专家人才担任“两代表一委员”,鼓励支持各类人才建言献策、参政议政,在全社会营造爱才敬才用才的浓厚氛围,让人才在潍坊大地时时处处感受到尊崇感。

  经验启示

  一是做好产才融合发展文章,须以制度机制凝聚大抓工作合力。产才融合作为人才工作主线,既是指导、又是方向,既是原则、又是重点,必须坚决贯彻党管人才原则不动摇,压紧压实“一把手”抓“第一资源”责任,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用人单位发挥主体作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党管人才工作格局。要凝聚大抓人才工作合力,必须充分调动行业主管部门抓本行业本领域人才队伍建设的积极性,增强思想和行动自觉,带动各产业领域人才队伍量质齐升。要提升产业与人才融合度,政策支持是关键,在制定实施普惠性政策基础上,须聚焦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产业、创新平台、龙头企业量身定制专项政策,激发企业引才育才活力,助力企业创新发展。

  二是做好产才融合发展文章,须多渠道提升产业人才供给力。产业转型靠人才,人才供给要创新。引进集聚人才要突出精准,采取“产业专班+企业”的方式,“点穴式”走进大院大所,将院士专家等智力资源、优质项目“引进来”;对掌握产业核心技术的顶尖人才开辟“绿色通道”,实行一事一议、特事特办,带动同领域人才团组式落户,形成高端人才集群。要发挥产业园区聚才主阵地作用,提升产业研究院、技术研发中心等平台载体的吸引力。要充分挖掘高校院所的人才、资源集聚优势,通过选派科技人才专员到重点高校院所实践锻炼、选派专家教授到企业担任科技人才顾问(副总)等多种形式,畅通校地校企产学研合作渠道,推动校企人才共引共育共享。

  三是做好产才融合发展文章,须提升人才发展环境竞争力。人才吸引力的竞争,除政策因素外,更多的是人才发展生态的竞争。要注重不拼重金拼服务、拼环境,紧紧围绕人才需求,协调联动搞好服务,提升人才发展的硬环境、软环境。要瞄准人才需求,高效落实共性服务,又因人施策,回应解决个性诉求,提供精准便捷“一站式”服务,解决高层次人才融资、出入境、落户、子女入学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解决人才后顾之忧,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

智能
客服
微信
公众号
QQ
客服群
返回
顶部

{{ robotSet.robotGreeting }}

大家都在问
{{ item.question }}
您好,您是不是还想咨询:
您好,您想问的是不是:
{{ opt }}
你对以上问题是否满意?
满意
不满意
{{ timeOutMessage }}
继续等待 ({{ waitNumber }}S)    稍后咨询
继续等待     稍后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