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德州人才工作立足本市经济基础差、底子薄、资源少的实际,围绕破解区域吸引力竞争力不强、周边大中城市“虹吸”导致人才外流等难题,以实施“人才兴德”行动为统领,坚持打破常规、攻坚克难、强力推进,建立“一二三四”工作体系,探索出一条后发地区人才工作“非对称”竞争、差异化发展的特色路径。目前,全市共有3422人次入选市级以上人才工程,建成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人才平台载体1443家,2项做法入选全国人才工作创新优秀案例,成功创建全国第4家国家级引智试验区、全省第4家省级人才改革试验区、全省首家“国家高端人才引领型创新创业特色载体”,连续4年被省委、省政府表扬为全省先进单位。
坚持“一体推进”,建立有力有效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德州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战略地位,将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更名为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书记、市长同时担任组长,启动实施“人才兴德”行动,发起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攻坚,完善专项述职评议制度,推行党委书记人才工作项目,在全市上下营造了大抓人才的鲜明导向和浓厚氛围。
二是配强工作机构。指导县市区全部建立人才工作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市直成员单位均明确分管领导、专门科室和联络员。今年,把握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机遇,市级成立正处级、7个县市区成立正科级人才工作事业单位,构建起上下贯通、左右联动、运转高效的工作网络。
三是完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作用,统筹编制53项市级人才政策清单,优化整合22项市县重点人才工程,不断强化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推动人才工作由“软指标”变成“硬任务”。
聚焦“双链融合”,推进产业、人才互促发展
一是精准对接产业人才需求。紧扣全市重点产业发展,每年编制骨干企业人才需求目录,建立人才数据库,广泛宣传推介,靶向联系对接,增强人才招引的针对性、实效性。2020年,共发布需求2558项、入库人才3136人。
二是精细策划产业人才工程。瞄准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前沿产业,深入实施现代产业领军人才(团队)等重点工程,先后引进培养165个创新创业团队,集聚技术骨干914人,成为支撑引领全市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指导县市区围绕本地优势产业,实施特色人才工程,构建起市县有序衔接、全面覆盖,错位发展、梯次支持的工程体系,推动产业链、人才链同步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现代产业领军人才张海军创办的山东百多安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先后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40余项,自主研发的“冠状动脉药物涂层支架”“无导线微型心脏起搏器”等打破国外垄断、填补国内空白。
三是精心挖掘德州比较优势。我市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周边北京、天津、济南等城市产业基础雄厚、高校院所聚集、高端人才济济。为此,我们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省会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工作理念,大力推行“假日专家”柔性引才机制,支持各类人才不变身份、不迁户口、不转档案、不限时间,自由便捷来德州创新创业,打造“1小时人才圈”。2019年来,共遴选“假日专家”93人。宇虹颜料以120万元年薪柔性引进美籍博士宋秀山,实现4个颜料品种开发、中试及规模化生产,完全替代进口产品;山东华宇工学院柔性聘用北京交通大学、山东建筑大学等高校13名专家教授担任学科带头人,有力提升了学院特色专业水平。
四是精品打造产业人才活动。秉承“政府搭台、人才唱戏、企业受益”理念,重点打造“智汇德州”人才创新创业周活动品牌,广泛吸引海内外人才携带专利技术、项目成果和合作意向参会,通过“会、坛、展、演”等多种形式,分产业开展人才项目路演推介和对接洽谈。自2016年起,已成功举办5届,签订人才合作项目909个,促成有研半导体、国家轻量化材料成形技术及装备创新中心等300余个项目成功落地;2019年起,经省政府批准,活动被纳入“中国山东海内外高端人才交流会”重要板块,品牌效应和社会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强化“三大保障”,实现政策创新、改革攻坚、平台支撑同步提升
一是持续推进政策创新。自2015年起,对市直部门人才项目资金进行集成整合,每年设立1亿元市级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今年提高至1.5亿元,累计兑现落实人才资金4亿元,人才工作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连续保持在5%以上。先后出台人才政策“黄金30条”“人才改革25条”“乡村人才振兴20条”“大学生引进17条”等政策措施,2020年9月推出人才政策“黄金30条”升级版,既涵盖实体经济、机关事业、社会民生、乡村基层等各个领域,也涵盖产业领军人才、企业经管人才、技能实用人才、高校毕业生等各类群体,形成较为完备的政策体系。
二是持续深化改革攻坚。紧扣“放权松绑”总要求,在全省率先出台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落实“四自一特”管理办法,创新专用编制管理模式,完善人才薪酬激励机制,改革基层职称评审制度,高质量建设鲁北人才改革试验区。目前,市属医院、职业院校全部实行人员控制总量备案制管理,自主组织公开招聘人才511名,特聘高层次人才36名;全市统筹1000个事业编制建立“周转池”,满编超编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不受编制限制;全市333名事业单位人才享受年薪制、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灵活分配方式,4064名基层人才受益“直评直聘”政策获得中高级职称。
三是持续夯实平台支撑。深入实施“一企一校(多校)”“一企一平台(多平台)”工程,支持企业深化与大院大所对接合作,支持企业创建工业设计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平台载体,着力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不断提升技术研发、人才承载和成果转化能力。目前,全市60%以上规上工业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中北大学德州研究生分院、钟南山团队“两基地一中心”、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德州分院等一批聚才平台相继落地。
推动“四个加速”,打造开放引才、活动聚才、生态留才、氛围重才全新格局
一是开放格局加速建立。拓展国际化引才视野,出台《因公出国(境)团组招才引智实施办法》,成立德州欧美同学会,面向全球设立9家招才引智联络站、聘请17名“引才大使”,支持莱钢永锋、松果新能源、希森马铃薯等在海外设立研发基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突出市场化引才导向,出台《鼓励社会力量引才奖励办法》,成立德州高层次人才发展促进会,成功创建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与国内外50余家人才中介机构和专业组织建立紧密联系,市场配置人才资源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
二是人才智力加速集聚。高端人才方面,全市先后引进培养国家级人才144人次、省级人才1225人次,分别比2015年增幅40%、100%;目前与我市柔性合作院士专家34人、急需紧缺人才750余人。青年人才方面,深入开展“千企百校行”“青鸟计划”等大学生招聘活动,每年市领导带队赴知名高校开展专场推介和巡回招聘,2020年全市新引进高校毕业生23127人,增幅104.7%,其中“双一流”高校388人,是2019年的4.7倍。基层人才方面,积极引导人才智力向基层一线流动,先后选聘73名专家教授挂任科技副县市区长、143名专业人才挂任科技副乡镇长,组织99名优秀医生到乡镇卫生院担任“业务院长”、445名城市教师到乡村支教、1280名农技人员到一线开展技术指导和农民培训,吸引大批在外人才返乡创业就业。乐陵籍清华大学博士唐强返乡创办山东凯瑞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资33亿元建设“羟脲磺胺类医药中间体产业链项目”,技术填补国内外空白,投产后年可实现收入30.6亿元、利税8亿元,解决就业岗位500个。
三是发展生态加速优化。强化人才发展金融支持,市、县设立风险补偿资金,推行最高1000万元无担保、无抵押“人才贷”,先后发放26笔、1.28亿元。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市、县、乡、村“四级”建设人才公寓245万平方米、3.1万套,目前入住人才8200余名。打造市人才综合服务中心和“一网一库一平台”信息化系统,在全省率先开通“12345人才服务专线”,发放“德州惠才卡”340张,配备服务专员678人,为人才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务。
四是社会氛围加速形成。常态化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加强人才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及时梳理总结全市人才工作成功做法,推进产才融合发展、建设鲁北人才改革试验区、打造“1小时人才圈”等工作在全国、全省有较大影响力。注重加强人才政策、人才典型宣传,机制化开展“人才政策进企业”宣讲活动,开辟“高端人才·产业脊梁”“战疫情·人才在行动”等专题专栏,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