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人才密码” 山东产研院这样打造高水平人才“聚宝盆”
信息来源:人才山东 发布时间:2021-11-25

  孵化高技术企业174家,带动社会总投资超过400亿元,集聚高技术人才3000余人,涌现出一批解决“卡脖子”问题的产业技术创新成果……成立仅两年的山东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如何将一株株科技成果之苗培育成参天大树?人才山东带您走进山东首家“四不像”研发机构,探寻山东产研院高质量发展背后的“人才密码”。

  唯才是举 不以“帽子”论英雄

  “既不像大学,又不像科研机构;既不像企业,又不像事业单位。”外界常用这句话来形容山东产研院。作为山东省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试验田,在人才职务称号的评价与认定上,山东产研院独辟蹊径,大胆闯、大胆试,走出了一条与传统职称评审截然不同的新路子。

  不唯学历、不唯论文、不唯奖励著作、不唯“帽子”,谁有能力、谁能更好的履行岗位职责,谁能更好推动创新发展,就聘任谁为研究员。这是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推动创新发展的框架意见》精神,创新构建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目的是让岗位专业能力要求、岗位职责与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实现高度匹配。

  据了解,山东产研院的研究员是“专业技术职务”,与传统的“专业技术职称”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含义截然不同。传统专业技术职称从学术角度出发,更多体现专业技术能力;而该院专业技术职务,有“职”有“务”,把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统一起来,与岗位要求紧密结合,与工作体系紧密衔接,体现岗位责任。

  在评审方式上,这里的职务与传统职称也有所不同。传统产业技术职称采用评审方式,山东产研院采用提名认定制,由该院院长提名领域研究员,领域研究员根据工作需要提名方向研究员,经产研院人才工作委员会审核认定。

  “在前方打仗的人,知道攻下堡垒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同样我们根据产业化实际需求选技术人员,不能搞投票。”在山东产研院院长孙殿义看来,研究员不是一个“虚”的头衔,而是创新发展的主体力量。这样可以把产业创新每个环节打通,形成“领域-方向-项目”的产业技术创新治理体系,有效推动产业技术创新。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前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秘书长张博明正是通过这套创新评价体系引来的“金凤凰”之一。2020年,张博明离开传统研发机构,被正式聘为山东产研院领域研究员。“作为一名科研人员,我希望科技成果更快地实现产业化,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张博明认为,相对于高校、科研院所等传统科研机构,山东产研院这种新型研发机构直接服务于产业的技术创新,代表着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在这里从事科研工作,更有优势和价值。

  目前,随着以张博明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的加入,山东产研院已聘任领域、方向、项目研究员61名,构建起职务多层次、技术多学科、产业多领域的现代创新管理制度。

  创新育才 厚植青年人才“成长沃土”

  “商业成功是检验技术创新的唯一标准”是孙殿义赋予山东产研院的核心理念, 但实现从技术到商品的商业成功,必须跨越管理这一关键环节。对科研人才来说,管理技能往往是短板,技术大拿、研发专家容易“一根筋”。如何培养一批既懂技术,又会经营、善管理的科技产业化领军人才,山东产研院给出了解决之道。

  今年3月,山东产研院启动了一项名为“淬火计划”的人才培养新举措。该计划将从全球首批招募30名左右的理工科青年才俊,锤炼其商业运作能力,选拔优秀者有机会入职山东产研院所属科技企业的中高管理层。据悉,“淬火计划”也是目前国内首个把“科技宅”打造成未来商业领袖的项目。

  山东产研院党委书记吕建涛告诉人才山东,目前,山东省产研院成立了山东产研博正管理学院,整合了全球的高端人才资源,面向全省刚刚进入社会和还没有进入社会的一批青年才俊进行培养,希望经过“淬火计划”的培养,这些青年才俊将来可以成为优秀的商业领袖。

  吕建涛介绍,除了人才的自主培养,产研院还利用自身技术、人才等资源优势,联合省属高校,培养新兴产业急需的高层次人才,打造产、研、教融合的新模式,为新旧动能转换、山东十强产业发展筑牢人才根基。

  与普通高校的培养方向不同,山东产研院招收的研究生的研究专业基本上围绕空天信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工业数字化等新兴产业,共15个创新方向,覆盖四大领域。而为研究生配备的首批导师队伍中,不乏齐鲁卫星团队的雷斌、王玉林,高精度压力传感器团队的王军波等行业领域顶尖专家。

  “这些领域的高层次人才,目前在高校很难招到,但又是我们产业急需的。在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充分利用平台资源联合培养,在科研和产业创新实践中培养,寓教于产于研,实现产业、科研、人才培养深度融合。”山东产研院教育总监岳云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分类扶持  让高精尖人才纷至沓来

  作为国家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前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可编程芯片与系统研究室主任杨海钢是各地重点争抢的战略人才。2019年10月,杨海钢带领研发团队的成员,通过“狼群计划”加入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创办了山东产研集成电路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谈及为何选择了山东?杨海钢说:“产研院有很多制度创新,能够量身定制扶持措施,这对初创企业非常重要。”

  从提供国际一流的自动化设计工具,到产品设计生产后的客户寻找,山东产研院营造了一个整体的上下游生态链环境。杨海钢感叹,这些扶持政策对于初创企业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

  据介绍,山东产研院不断强化政策扶持,根据不同领域、不同方向技术发展趋势,加快建设各类专业研究机构,不断实施变革创新、战略创新、跃升创新等产业创新项目计划,坚定支持“狼群计划”“索牛计划”“雏鹰计划”等人才计划,一大批高水平研究机构、重大产业技术项目和高层次人才落地山东,构建起“领域—方向—平台—项目”的创新体系架构。

  筑巢引凤,深化改革,聚力创新……一个个聚才良方,让山东产研院成为吸引人才纷至沓来的“聚宝盆”。成立两年来,山东产研院已集聚起包括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研究员雷斌、英国诺丁汉大学研究员章雅平、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陈益强、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王军波、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王涛等一批高端人才和EDA国际团队、ISBS团队、英国诺丁汉团队、FPGA团队、派盟团队等一批高端团队,真正成为各类人才实现创新创业梦想的“良田沃土”。

智能
客服
微信
公众号
QQ
客服群
返回
顶部

{{ robotSet.robotGreeting }}

大家都在问
{{ item.question }}
您好,您是不是还想咨询:
您好,您想问的是不是:
{{ opt }}
你对以上问题是否满意?
满意
不满意
{{ timeOutMessage }}
继续等待 ({{ waitNumber }}S)    稍后咨询
继续等待     稍后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