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张福仁课题组:为创造一个没有麻风的世界贡献力量
信息来源:人才山东 发布时间:2021-11-11

  编者按

  日前, 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京揭晓。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75个项目(人选、组织),山东省共有31项重大科技成果获奖,持续位居全国前列,其中,牵头完成11项(自然科学奖1项、技术发明奖4项、科技进步奖6项),获奖数量、质量和覆盖领域均再上新台阶。为展现我省在科学技术领域的重大研发成果和人才团队的创新力量,人才山东推出“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专题展播”,将山东省单位或个人牵头完成的科技成果进行集中展示。

  麻风,在历史上一直被视为不治之症,一旦发病,就相当于宣布了“慢性死亡”。千百年来,麻风曾被人们视为最为可怖的慢性流行疾病,有“世纪瘟疫”之称。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张福仁教授带领课题组历时十余年科研攻关,取得了系列原创性发现。而这项名为“麻风危害发生的免疫遗传学机制”的项目,在刚刚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斩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为了战胜麻风,十余年来,张福仁带领团队成员围绕毁容致残和治疗过中发生的致死性药物不良反应等卡脖子难题,联合国内外合作者开展科研攻关,揭示了麻风危害产生的遗传背景,改写了麻风的定义。这项研究成果,如今正在被世界所验证和应用,为那些饱受麻风折磨的人们带去希望和新生。

  “几代人一甲子聚焦一个病不忘初心;国内外多学科联合攻难关牢记使命!”谈起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张福仁如是说道。

  开辟麻风防治研究新视角

  “麻风是一种经呼吸道传播的古老疾病,一旦患病,患者往往需要长期甚至终生治疗。因其可造成严重的肢体残缺或面目损毁,人们因此产生了‘谈麻色变’的惶恐。”提到自己所从事的研究,张福仁这样介绍。

  1985年夏天,从医学院毕业后的张福仁被分配到山东省皮肤病防治研究所工作。自此,拉开了他与麻风战斗的序幕。

  刚工作的那两年,张福仁被安排到了齐河、济阳、商河等地区的麻风村一线调研,为病人“送药到手,看服到口”。这期间,他接触到了大量麻风患者,不仅亲眼看到了麻风患者长期以来饱受到的痛苦和歧视,也对麻风防治的意义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经过多年的探索,张福仁和他的同事们发现,麻风患者的一级亲属患病率比普通人高400倍,二级亲属患病率比普通人高110倍,直系亲属之间同患麻风的发生率非常高。

  麻风会不会有遗传特性?2000年起,带着这一猜想,张福仁开始寻找麻风的风险基因,这与前人围绕麻风菌的探索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路子。“只要麻风病人的遗传易感性也就是风险因子找到,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因子也能找到,那麻风的危害从理论上讲就可以预防和消除了”。张福仁解释道。

  在2006年的国际麻风节座谈会上,张福仁和他的同事们提出了“依靠科技进步、促进麻风防治”的新思路,获得当时分管卫生工作的山东省副省长王军民的大力支持,从此,他便开始了以“创造一个没有麻风的世界”为使命的科学征程。

  改写教科书麻风的定义

  科研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了一个目标的达成,需要科技工作者数十年如一日的执着攻关。9年时间,张福仁和团队成员的脚步遍及全国,最终收集了近40000份麻风的生物标本,试图从遗传学的角度找到麻风发病的根本原因。

  艰苦卓绝的攻坚换来了喜人硕果。2009年12月,项目组关于麻风遗传易感性研究的第一篇论文在全球医学界顶级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该研究揭示了麻风患者的天然免疫遗传缺陷,该缺陷导致麻风菌不能被宿主免疫细胞所杀灭,从而导致麻风的发生。

  这一发现颠覆人们对麻风的传统认知观念,不仅改写了教科书关于麻风的定义,更解释了为什么只有少数的特定感染者最终发展成病人。这对于消除千百年来公众对麻风传染的恐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后被列为2010年中国科学界十大研究进展内容之一。

  一个问题解决了,张福仁并未长舒一口气。长久以来,氨苯砜作为抗麻风特效药,虽可治病,但在使用过程中也会引发1%至3%的患者群体发生严重副作用,即氨苯砜综合征,具体表现为高烧、皮损和内脏器官损害、衰竭等。在这一群体中,药物致死率甚至高达10%。

  对于会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是否就彻底失去了治愈机会?如何在患者治疗前,能够提前检测哪类人群服药后会产生不良反应,这成了摆在项目组面前另一个亟待解决的科学难题。

  从2010年开始,张福仁团队联合国内外35家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麻风防治机构,先后对包括氨苯砜综合征患者在内的2042人的血液样本进行不懈的研究。3年之后,他们发现了人类基因中产生氨苯砜不良反应的“罪魁祸首”——氨苯砜综合征风险靶点HLA-B*1301,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达到86.8%和85.7%。随后,世界权威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再次发表张福仁团队的研究成果,又一次引起学界关注。

  让人才队伍代代相承

  作为国家科技奖获奖项目的带头人,张福仁虽已成名。但他深知,一个专业、一门技术的发展,一己之力不如众志成城。这些年来,他始终不忘将自身能量向团队辐射,带领医院持续开展新技术、新项目,不断探索对包括麻风在内的疑难皮肤病更有益的诊疗方法。

  如今,在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和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学术提升计划项目等系列课题的支持下,张福仁已培养了一支由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863”青年科学家项目获得者、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泰山学者等一批青年才俊组成的防治研究队伍;并在科技部项目支持下建立了国际麻风防治研究合作/培训中心。

  依托该中心,他带领团队正在将上述研发成果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广。这不仅加速了我国消除麻风危害的进程,更是为“创造一个没有麻风的世界”贡献了中国力量。

  在前不久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科技事业发展要坚持“四个面向”,其中,就包括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张福仁说,这句话让他备受鼓舞。

  “作为科研工作者,要把研究课题和国家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作为医生,更是要把人民的生命健康摆在第一位。我们工作的目的就是要使麻风患者能够得到提前预防,消除麻风危害。”谈及此次获奖,张福仁动情的说:“这是本所几代人跨越60年艰苦奋斗的结果,更是国内外合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只不过是作为课题组的牵头单位和代表而已。”

智能
客服
微信
公众号
QQ
客服群
返回
顶部

{{ robotSet.robotGreeting }}

大家都在问
{{ item.question }}
您好,您是不是还想咨询:
您好,您想问的是不是:
{{ opt }}
你对以上问题是否满意?
满意
不满意
{{ timeOutMessage }}
继续等待 ({{ waitNumber }}S)    稍后咨询
继续等待     稍后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