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李瑞来,1946年9月出生,1970年3月毕业于清华大学,现任山东新风光电子公司总工程师。李瑞来长期在企业从事技术研究开发工作,由他主持研发的风光牌变频器及其系列产品2007年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他承担两项国家大科学项目攻关,一项国家863能源领域高科技攻关项目,申请国家专利50多项,全程参与低、中、高压变频器国家标准,火电厂风机水泵用高压变频器行业标准起草审定。他所在的研发部门,被山东省科技厅命名为山东省企业技术中心、山东省变频调速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山东省电力电子与变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4月13日,上海证券交易所,随着一声锣响,山东国企新风光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风光)正式登陆科创板,成为我省首家上市科创板的国企,为山东国企未来发展蹚出了一条新路。公司董事长何洪臣激动地说:“50多年前我们还是偏居汶上县的无线电小厂,今天能在大上海一展风光,第一功要记在李瑞来身上!”
小县城飞出“金凤凰”
新风光展厅里展示着一张黑白照片,6位青年面带微笑、意气风发——1970年3月,李瑞来和5位同学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接受分配,来到刚刚成立的国营汶上无线电厂,照片就是他们到汶上不久拍的。时间过去了半个世纪,李瑞来已是满头白发的75岁老人,依然坚守在这里。
“读书就是为了给国家作贡献,分到哪里就在哪里扎根,来到汶上就没想过离开。”李瑞来告诉记者。因为所学的核物理专业和无线电毫不相关,他边工作边自学,很快掌握了无线电专业知识,先后研制出收音机、脉冲信号发生器、桩基测试仪、电话计费器等产品。后来,其他同学陆续去了大城市,而李瑞来则在汶上结婚、生女,把心彻底留在了小县城。几十年中,他曾婉拒同学拉他到国外发展的邀请,也曾顶住大城市大公司百万年薪的诱惑,推掉去高校从事专业研究的机会,一直在小厂里踏踏实实搞科研。
1988年李瑞来到北京出差,在中关村看到一台日本进口的变频调速器。“电机在它的控制下,想怎么转就怎么转,实用又节能。国内80%的工厂靠电力运转,应该有很好的市场前景。”好奇心强的李瑞来回来后就全身心投入到变频器的研发上。仅凭从北京带回来的几页产品说明书,他在1992年研制出了第一代可控硅晶闸管(380V)低压变频器,成为最早的国产低压变频器。到1999年时,低压变频器已经成为公司的主打产品。就在这一年,国内唯一一家生产高压变频器的企业倒闭,同类进口产品的价格一下子抬高了几十倍。
“我就不信中国人造不出高压变频器!”李瑞来暗下决心,首先将目光放在6千伏500千瓦变频器上。没有科研经费,就找油田合作;没有高压电,就协调供电部门架来专线;买不起高压电机,他就做足实验室功课,然后到现场边应用调试边做实验;为了解决耐压问题,他将特殊变压器和加热电源相结合,创新性提出了三电平拓扑结构的思路……“他带着我们一个模块一个模块地调试,经常加班到深夜。”公司现任总工程师尹彭飞回忆说,他好几次深夜12点下班时看见无线电厂的平房里还点着灯,李老师在伏案写程序。不到半年,第一台高压变频器出炉,并成功在辽河油田上应用,比进口产品至少节省300万元。
继变频器后,李瑞来又带领团队研发出无功动态补偿装置(SVG)、轨道交通能量回馈装置等拳头产品,这些产品的应用,每年为国家节约用电约166.77亿度。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李瑞来研发的产品获国家、省市荣誉无数,申请160多项国家专利,牵头制定国家标准,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却没发表过一篇学术论文。“每一台产品都是他的论文。你看我们的变频器已经遍布全国各地,他就像习总书记说的那样,把论文写在了祖国大地上!”公司总经理胡顺全指着展厅里的几代产品敬佩地说。
同龄人早已退休十多年安享天伦之乐,而李瑞来仍以公司技术总顾问的身份,每天坚持科研十余小时,依然思维敏捷、记忆力惊人。“硕士研究生需要列两页算式才能得出结果的问题,他看一眼就能给出正确答案。”直到今天,公司副总工程师程绪东仍然自愧不如。不久前,李瑞来让他协助计算一个高频变压器的磁芯,程绪东用了半天的时间,列了十几步计算才得出结果。没想到,李瑞来打眼一看就说:“不对,没这么小。”程绪东经过认真检查,发现果然是计算过程中点错了一个小数点,结果应该是原来答案的十倍。
起初,为了学计算机,大学学俄语的李瑞来专门自学了英语;为了写程序,他凭借超强的记忆力自学16进制机器码,即便是招聘来的研究生也看不明白写的是什么。为了带学生,他就把自己写的40多页机器码翻译成汇编语言,再把汇编语言转化为浅显易懂的流程图,让学生看得懂、悟得透。“这一小手,就把我们刚来的几个大学生给镇住了。”尹彭飞回忆。后来,李瑞来一边搞科研,一边每两个星期在车间立上黑板为助手们补一次课。
对于科研,李瑞来几近痴迷。早些年,有一次爱人让他帮忙烧火做饭,转眼的工夫他却不见了,眼看着火苗窜出灶门引燃了柴堆,幸亏家人扑救及时才没酿成大祸。事后才知道,他一边烧火一边思考问题,突然算出一个结果,丢下烧火棍便跑到厂里做起了实验。
李瑞来搞科研不分黑白,有时候在实验室不吃不喝,一站八九个小时也不觉得累。他不抽烟不喝酒,不串亲戚不交朋友,生活中除了学习就是研发,走在路上常常心里想着技术数据,嘴里念念有词。“大家见了面老远就跟他打招呼,可喊好几声也不见他往这边看。”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马风梅说,同事们开始觉得他目中无人,后来才知道他在思考问题。因为总想着数据和算式,他去上班时迷过路,还骑着自行车撞过电线杆,几次错穿着妻子的鞋出门……听起来可笑,却让人肃然起敬。
2004年,一位中科院等离子物理研究所的专家找到李瑞来,称找了国内许多企业,没人能够承担一项名为“EAST核聚变试验装置的快速控制电源研制”的国家“大科学”项目。一向喜欢挑战新事物的李瑞来接下了这个项目。“那段时间,李老师带着我们几个人整天泡在实验室里,晚上11点之前就没回过家。”全程参与其中的助手陈敏回忆说,李瑞来只用了不到3个月时间就交了货。速度之快、质量之高,令中科院专家拍手叫绝。
专心科研三次请辞厂长
一家小县城的无线电厂做出了变频器,起初没有人相信。为寻求科研合作,2000年厂里以参加孔子文化节的名义,第一次请来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汪槱生。汪院士来到汶上无线电厂,看到破旧的工厂确实生产着变频器,不禁大吃一惊、连连称赞。
山东大学的韩文昭教授早年一直通过书信和李瑞来探讨教学过程中用到的模拟电路案例,两人纸上神交6年却从未谋面。后来,他专门让大学毕业的儿子去汶上找李瑞来:“李老师实践经验丰富,是位扎根基层的不知名科学家,跟他实习能学到真东西。”不仅如此,韩文昭退休后,应邀到汶上无线电厂搞科研。“那时候厂里条件差,只能让韩老师和夫人住平房,方便时得去露天茅房。”何洪臣回忆说,人家甘愿从大城市到小县城住好几年,完全是因为和李瑞来有共同语言,打心眼里敬佩他。
“我可以成为一个好的科技工作者,但当不了优秀的企业家。”原本是厂长的李瑞来为了专心搞科研,曾三次向县里写信请辞厂长,终于在1993年将厂长的位置交给何洪臣后,如愿做起了专职总工程师。
何洪臣深知人才对企业的重要意义,不仅一直将李瑞来看作企业的“镇厂之宝”,而且像尊重李瑞来一样尊重人才、吸引人才。山东大学毕业的公司总经理胡顺全,2003年读研究生时就来汶上无线电厂边实习边写论文。厂里不仅提供吃住,而且给他这个实习生发的工资比正式员工的都要高,他研究生毕业后毅然留在了汶上无线电厂。像他一样,2000年以来,有数十位清华大学博士、山东大学研究生到企业实习。近3年来,更是有30多名“985”“211”高校的研究生加入新风光团队。正是由于高层次人才的加盟,新风光多年来抢占先机,成长为行业领军企业。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时任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曾寄语清华学子“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李瑞来解释说:“老校长这句话包括三层意思:一是得有能力(体现价值),二是不落后(不放松学习),三是能带团队(学有传承)。我基本上做到了。”他说:“新风光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我争取再为祖国健康工作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