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万物渐丰。在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一处试验田里,一行行玉米、一垄垄大豆在阳光下茁壮生长,随着微风荡起层层绿色波浪,翠绿的叶片间,株株玉米硕大饱满,簇簇毛豆挂满枝头,目之所及,一片丰收的喜人景象。
清晨五点钟,一位中等个头,身穿黑体恤,脚蹬三轮车的“农民”便到了田里进行劳作,长时间的风吹日晒,使他的皮肤变得黝黑,而这位黑黑瘦瘦的“农民”就是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冯铃洋博士。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生活,一项技术能够创造奇迹。据冯铃洋介绍,眼前的这处试验田是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洁田模式的试验示范田,是一个凝聚了14年耐大豆除草剂玉米的洁田技术和23年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栽培技术的结晶。这种种植模式,在玉米不减产的前提下,一亩地能多收300多斤大豆,目前正将这项成果在潍坊示范转化,在全国进行推广,以此扭转我国大豆长期依赖进口的状况。
冯铃洋正在跟团队成员种植大豆
冯铃洋求学期间就一直关注、研究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在杨文钰教授的指导下,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模式两个作物不能协同除草的瓶颈问题一直挂在他的心间。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年会上,邓兴旺院士、杨文钰教授针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除草关键技术进行了交流,若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采用邓兴旺院士耐大豆除草剂玉米品种和除草技术,可完美解决模式中大豆玉米不能共用一个除草剂除草的问题,使模式种植更加便捷高效。2020年杨文钰教授带领冯铃洋访问了邓兴旺院士实验室,自那时起,突破模式除草瓶颈的星星之火便在他的心中熊熊燃起。
带着强烈的使命感和对科研的冲劲,2021年6月17日,冯铃洋在毕业当天便马不停蹄来到研究院,继续投身他热爱的科研。来到研究院,冯铃洋第一件事情便是骑着三轮车到田里,规划怎么种、选取种子、改装播种机......从此,他便过上了研究院到试验田两点一线的生活。
冯铃洋说:“对我而言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去到祖国有玉米的每一个地方,能够看到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洁田模式,播种规范,密度适宜,豆盛草少,长势绿油油的一片。”大豆玉米带状间作洁田模式已然成为了他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冯铃洋在人工气候室培植大豆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在黄淮海、西北、西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实践表明,这项技术是扩大大豆种植面积、提升大豆产能的有效手段,具有一田双收稳粮增豆、一种多效用养结合、一技多用前景广阔的优势。
功夫不负有心人,冯铃洋的努力终于得到回报,大豆玉米带状间作洁田模式取得了成功,实现了带状复合种植大豆玉米两个作物除草难以同步这一瓶颈问题的突破。
另外,研究院与潍柴雷沃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战略协作,期待不久后,能够研制出适宜模式的大豆、玉米联合收割机,攻克两个作物难以同时收割的瓶颈问题,实现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现代农机装备高效化和智能化配套,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供强力支撑。
“我的心愿就是通过我们的努力解决这些瓶颈问题,然后在西南、黄淮海地区乃至全国大面积种植,在研究院我相信一定可以做到。”冯铃洋说:“邓兴旺老师给了我很大的信心跟支持,经常到田里去指导,替我们解决项目经费、外界沟通等问题,原本难的问题也不再难了。”
邓兴旺到试验田指导工作
“我从小生在农村,我父亲常跟我说的一句话,你做的是农业研究,心里要装着老百姓,要想老百姓所想的问题。”冯铃洋深知,做好农业科研的秘诀,就是心里装下老百姓,了解农民的需求,一直是他科研的导向。在闲暇时,他主动与当地农户交流,长期以往,冯铃洋跟当地的村民也成为了好伙伴。
“你们研究生、博士也种地,俺上到五年级,也是种地。”在田里,当地村民这样调侃他。而冯铃洋是这样回应:“我们就是为你们而种地,我们把这些优异种质资源筛出来,再育好品种,你们就好播种了,我们研究探索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洁田模式就是为了让你们多收入。”
谈到自己选择农业科研工作的初衷,冯铃洋表示,一个正确的科研观是作为科研工作者一切行动的出发点,时刻牢记自己从事科研工作是为了解决国家的需求,为了解决老百姓的增收问题,才能激励自己一步一个脚印,最终攻克技术难点,真正把科研成果写在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