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五顾茅庐”引来金凤凰——专访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朴哲范
信息来源:人才山东 发布时间:2022-01-04

  “青岛不但山美、水美,还能吃到最美味的海鲜,在青岛工作生活幸福感满满!”

  近日,在青岛国际院士港的办公园区,来自多伦多大学的韩裔加拿大籍教授朴哲范(英文名:Chul B. Caleb Park)神采飞扬的向我们谈起了他来到山东后的工作体验。2021年11月18日,这位微孔塑料发泡领域的世界领军科学家成功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他是怎么与山东结缘的?这位已把国际大奖拿到手软的全球发泡技术大拿为何选择在青岛从零开始创办企业?近日,人才山东带着这些问题来到位于青岛国际院士港的青岛纳微科技有限公司一探究竟。

  享誉国际材料学领域的“发泡帝”

  今年61岁的朴哲范看上去精神抖擞,一聊到塑料发泡就兴奋地停不下来,说到忘情处,他会像个孩子似的手舞足蹈,眼前的他,丝毫看不出是一位已过花甲之年的长者。

  “通俗的说,我就是专门研究塑料泡沫的。虽然塑料泡沫并不是新产品.但我们创造了一个新的概念叫微孔泡沫,通过使用超临界流体和技术来取代对环境有害的或易燃的发泡剂。”采访的一开始,朴哲范就饶有兴趣的向我们科普起了他的研究领域。

  塑料泡沫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小到快餐店中的一次性饭盒,大到各种汽车座椅上的材料,都离不开它。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由于传统生产工艺的限制,塑料发泡工艺在生产加工中往往伴随着污染。1988年到1993年,朴哲范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期间,就踏上了新型的环境友好型微孔塑料发泡成型工艺的研究之路。

  朴哲范介绍,他要做的就是揭示发泡技术真正的基本原理,通过研究如何把发泡塑料的气孔控制到最小,来研制出一种环保安全的新型材料,使之适应更多的应用场景。

  30年前,这项新技术的研究在全世界来讲尚属空白,对于研究人员来说,没有前人经验可参考,也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当时,实际上我对这项技术的理解并不成熟。科学贡献也没有那么大,但因为这是项很好的技术,麻省理工还是允许我博士毕业了。这个理由还挺有意思的。”朴哲范笑着说到。

  之后历经数十载的攻关和无数次的失败,朴哲范成功开发出第一代连续微孔发泡技术,并首先研制出用安全无害无污染的二氧化碳和氮气做发泡剂的塑料发泡技术。该技术创新不仅直接影响了塑料加工行业的革命,而且为后续的科研工作者开创了一条新的开发新型功能聚合物材料的道路,其开发的微孔塑料连续挤出发泡工艺更是为该环境友好型微孔塑料发泡技术的大规模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微孔发泡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他从根本上阐述了微孔发泡机理,赋予塑料发泡领域新内涵;在公认的聚合物加工技术方面最重要的进展中,他的研究连接了塑料发泡的理论和工程技术的革新,其在塑料发泡领域的发现更是重塑了学界对塑料加工的认知。

  先后获得国际大奖21项,以及加拿大、韩国等政府和研究机构颁发的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16项,发表SCI文章464篇,获授权发明专利32项,发表著作4部……翻开朴哲范的工作履历,一项项专利成果和荣誉奖项见证着朴哲范一路走来的付出和努力。

  但谈起成绩,这位在国际材料学领域被称为“发泡帝”的技术大咖仍谦虚的表示:“在中国,我听说有25位教授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他们中的一些人非常努力,有些人已经非常出名了,也许比我还有名。”

  青岛“五顾茅庐”抛出橄榄枝

  为什么选择来青岛落脚?谈起与青岛的结缘,朴哲范感慨万千。

  五年前,作为参会嘉宾的朴哲范来到青岛参加第17届国际材料研究联合会亚洲材料大会,当时,青岛国际院士港综合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承接了此项接待任务。在综合评估了各项引进条件后,院士港随即向朴哲范发出了邀请,但双方接洽过程却远非想象中顺利。

  “当时院士港向我抛出橄榄枝,我拒绝了大概五次,因为我觉得我实在没有时间。”在此之前,朴哲范的主要精力都放在科研上,虽然有过硬的技术,但毫无从商经验,对中国市场更是缺乏了解,所以对创业并没信心。

  “接触的前9个月,我一直说‘NO、NO、NO’。但和我接触的工作人员非常的尊敬我,没有给我施加任何压力,是青岛和院士港的诚意,以及未来的合作前景彻底打动了我,让我决定承担起这份责任来。”朴哲范说。

  创业要想取得成功,需要良好的环境、丰富的经验和大量的资金投入,而青岛满足了这一切条件。据了解,院士港针对朴哲范所担忧的系列问题展开了一项项针对性地攻关。没有从商经验,那就多方寻找一家管理规范、业务对口的国内上市公司;没有生产场地,院士港就先后召开17次专题调度会,最终找到一处对生产环保、技术保密条件较高、让朴哲范满意的工厂选址;没有资金支持,就提供了1.2亿元的资助经费……

  朴哲范坦言,项目的顺利落户离不开各级政府部门精准高效的服务和对新技术的重视,“我非常感谢山东省、青岛市及李沧区各级政府对我的慷慨支持,作为一名外国人,除了语言障碍,我在青岛生活的非常舒适,我也真正开始爱上了青岛!”

  在中国做这事意义非凡

  一项技术只有真正落脚到实处、延伸为产业、为社会所用,才能体现真正的价值。

  创业以来,朴哲范一直渴望将新技术尽快推广出去。

  落户青岛后,研发工作开始加速。他与深圳市同益创美塑胶科技有限公司、青岛国际院士港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合作在李沧区成立了青岛纳微科技有限公司,推进纳米纤维增强增韧复合材料的研究与产业化,其产品主要用于汽车轻量化、电动汽车、智能高端家电、VR眼镜、高铁、医疗和航空航天等广阔领域。

  据朴哲范介绍,公司目前正在研发的这种高分子复合材料产品较传统的聚合物复合材料密度更小,质量更轻,能显著降低汽车、医疗器材、智能穿戴等领域的产品对重量的需求。

  “就像孩子们看电影时佩戴的VR眼镜。如果你戴一个小时,脖子就会疼,因为太重了。”朴哲范解释,而他在做的,就是研发出一种在不降低刚性的情况下又可以提高韧性的新型材料,可进一步实现轻量化,为中国工业制造领域轻量化提出一种成本较低的解决方案。

  除此之外,面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带来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朴哲范及其团队研发的这种新材料还符合绿色节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成为助力“双碳”目标的引领者、推动者和先行者。

  “比如在汽车领域的应用。几乎所有的塑料都是聚丙烯,但如果用我们的材料,我相信塑料的重量会减20%以上。”朴哲范进一步解释,“普通人也许不太了解20%意味着什么,因为批量生产,即使1%也会节约很多资金。所以很多人在为这哪怕是1%而努力,但如果能减少20%的重量就太棒了,因为重量减轻了,汽油和天然气的用量也就减少了。”

  为了让天空更清澈、环境更美、我们能呼吸到更多的新鲜空气,朴哲范和他的团队一直在努力。目前,青岛纳微科技有限公司已和山东大学、四川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往来,2020年底与青岛科技大学开展战略合作,在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展开积极深入的交流,同时,和海尔、海信、北汽新能源、歌尔声学等企业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如果纳米纤维增强增韧复合材料项目实现量产,必将推动这一技术前进一大步。

  谈到在青岛的下一步规划,朴哲范计划未来开发一些目前还未实现利用的新型泡沫产品,并与更多高校和企业的科研人员合作。同时,他也希望能培养出更多致力于塑料发泡研究的优秀人才。

  “在未来,我可能需要好好学习中文了。这样我不但能更方便的和优秀的人才一起共事,也能让我在这里做出更大的贡献。”朴哲范笑着说。

智能
客服
微信
公众号
QQ
客服群
返回
顶部

{{ robotSet.robotGreeting }}

大家都在问
{{ item.question }}
您好,您是不是还想咨询:
您好,您想问的是不是:
{{ opt }}
你对以上问题是否满意?
满意
不满意
{{ timeOutMessage }}
继续等待 ({{ waitNumber }}S)    稍后咨询
继续等待     稍后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