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三忠是中国海洋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洋底动力学、大陆动力学和地球系统动力学研究。在仰望天穹、俯察深渊的地质实践中,李三忠以拓荒牛、孺子牛和老黄牛式干劲,描摹了自己的地质年轮。
农村少年 怀揣“建筑梦”意外成为地学人
李三忠给很多人讲过他读大学的故事。1986年夏天,在江西高安市的一个农村里,他把大学录取通知书扔在地上,他的建筑梦破碎了。而在农田干活的父亲闻讯,拔腿带泥地赶回家,激动地捡起录取通知书,对他说道:“你们课本上不是讲李四光的故事吗?这个学校就是他创办的。你可是咱十里八乡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就去上他的学校吧。”
就这样,李三忠进入了李四光担任首任院长的长春地质学院(2000年与原吉林大学等院校合并组建新吉林大学),学习构造地质学专业,也与中国现代地质学开拓者李四光有了不解之缘。
2021年秋,在北京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颁奖大会上,53岁的李三忠获得第十七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科研奖,在参观李四光纪念馆时,在留言簿上写下了他的心声:向李四光先生致敬!多年来,李三忠持之以恒地践行着“李四光精神”——科学创新、热爱祖国、勇于创造……
“我只是一位普通的地学研究者。我们地学人就像是给地球看病的‘医生’,通过分析其症状、病史,确保其健康发展。”
“拼命三郎” 唯有热爱抵挡岁月漫长
自从进入长春地质学院,认真的李三忠就爱上了地质学,这是一门离不开野外科考的学问,李三忠的野外作业经验尤其丰富,长期的野外训练,锻炼出李三忠敏锐的观察力,甚至能把握石头外观的细微差异,如颜色、厚度等。
但野外作业常常面临着风险,李三忠曾从山路跌落至陡崖下,也曾被手指粗的树垛尖刺穿手背,他还曾在东北某原始森林被蜱虫叮咬,体内就此留下了伴随终生的毒素。
“李老师是有名的‘拼命三郎’,他可以一天不出办公室,没人提醒他,他连喝水、吃饭都记不起来。”中国海洋大学副教授、李三忠的学生索艳慧说。
这份吃苦耐劳,源于李三忠性格中的坚韧,更源于他对地质学的热爱。多年的辛苦研究,让他有丰硕的学术成果:600多篇论文,其中SCI收录340多篇;2013年成功申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014年与香港大学学者合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18年,李三忠系统提出了“微板块理论”框架。业界公认20世纪“板块构造理论”有三朵乌云,即它无法解释板块起源、板内变形和板块动力的问题。于是,他通过大量观察、积累和思考,将全球板块划分为1000多块微陆块、微洋块和微幔块。“这是一项具有创新性、挑战性的工作,必将使得全球构造研究面貌一新。”英国杜伦大学Foulger院士向李三忠表达了敬意。
走向深蓝 填补国内研究空白
李三忠带领科研团队响应国家号召,走向深海大洋,开拓洋底动力学、发展大陆动力学和探索地球系统动力学,构建了海底构造系统,部分填补了国内对深海大洋构造地质研究的空白。
2016年,李三忠担任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至今培养了近百位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组建了一支洋底动力学创新团队,在海底可视化电视抓斗、大型地震处理软件研发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围绕“两洋一海”基础海底科学问题取得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李三忠教授团队还开创性编著“海底科学与技术”丛书,迄今完成13本。如今,这套“海底科学与技术”丛书,不仅弥补了国内外科学出版在该领域的空白,还被30多所大学作为教学参考书。
在服务山东能源勘探、资源预测、灾害防治、城市规划等领域,李三忠教授团队做出了一些基础性、创新性、引领性工作,如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和胶州湾跨海大桥的地壳稳定性安全评价、胜利油田潜山油气圈闭评估、胶东金矿成因、胶辽吉带构造控矿的研究等。这些研究得到国内外行业专家广泛认可,团队也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近10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