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发展,攸关国家经济发展和能源安全,风能太阳能、波浪能看起来是可再生无污染的新能源,实际应用却面临严峻考验。山东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张承慧及其团队,为我国新能源大规模应用,作出了卓越贡献。
新能源or“垃圾电”?他为新能源造“肺”
张承慧介绍,新能源电能虽然可再生、无污染,但因其随机性、不确定性和波动性,早期被行业内称为“垃圾电”,使得新能源的利用遇到了极大挑战。以风力、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是国家重点发展的领域,但当风力大或光照强时,就会导致电网电压产生较大波动,电器就可能在瞬间因高电压报废。新能源电站发的电是有功功率,为此,必须有一定比例的无功功率支撑整个系统电压的稳定。
对了解决这一难题,张承慧团队及其合作伙伴研发了动态无功补偿装置(SVG)。“如果说新能源是心脏的话,SVG就像人的肺一样,负责消除‘污染’、净化电网。如果电网没有SVG,在我们工业用电越来越复杂和新能源大量注入的今天,电网将会出现崩溃。”SVG能为电网快速补充无功功率,让新能源发电安全并入国家电网,这一研究,也让张承慧团队及合作伙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打破欧洲技术垄断 实现新能源大规模产业化应用
多年前,欧洲的先进并网控制技术垄断国际市场,这让张承慧产生了一股强烈的使命感。为了不受制于人,他决心要打破欧洲的技术垄断,研发属于中国人的新能源并网技术。
他带领团队30年磨一剑,建立了新能源大规模并网的控制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和企业合作研制的并网控制装备,实现了大规模产业化应用,并广泛应用于西电东送、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工程。
在张承慧看来,科研就是要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他的许多科研课题都是来自于工程一线,有几十件专利都转让或转化,出发点就是解决国家的重大需求。张承慧一直跟团队成员强调,科研不能脱离实际,不能脱离现场,“国家需求什么,我们就去做什么。”
未来:继续深耕储能技术支撑新型电力系统 为“双碳”作贡献
中国新能源开发利用规模稳居世界第一,张承慧等我国一批新能源筑梦者作出奠基性贡献,眼下山东正积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张承慧又带领团队踏上了新的征程。接下来,他们将继续深耕储能技术支撑新型电力系统,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这一宏伟目标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