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身在百公里之外,却能借助远程操控技术,精准指挥机器人完成复杂手术;工作人员无需亲临现场,就能实现矿卡车辆的无人驾驶和机械化作业……你知道吗?这些曾经只存在于科幻电影中的场景,如今在市中,已经通过“确定性网络”技术的落地应用,成为了触手可及的现实。
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山东未来网络研究院技术团队的辛勤耕耘和持续创新。而该院确定性云网算一体化中心团队负责人、泰山产业领军人才马中骏,便是这项技术背后的“最强大脑”。
在网络通信领域辛勤耕耘20年,马中骏凭借“一辈子用心做好一件事”的执着,始终致力于新型算力网络体系架构、算网一体化系统、基于确定性网络的视频算力云等课题攻关,用汗水和智慧浇灌出累累硕果,为市中区产业数字化转型贡献力量。
创新竞逐
两年前,以未来网络技术研究和原始创新为核心,采用新型研发机构形式组建的科研机构——山东未来网络研究院在济南市市中区正式揭牌成立。研究院成立伊始,作为该院院长的刘韵洁院士便向马中骏伸出了“橄榄枝”。凭借与院士团队多年的合作基础,马中骏毫不迟疑地加入其中,成为了山东未来网络研究院技术总监。
在此之后,他先后带领团队完成了山东省确定性网络一期、二期、三期的建设,实现了确定性网络在时延、抖动、带宽等确定性指标保持行业领先水平。
“具体来说,我们成功建成了覆盖山东省16市的全球首张确定性骨干网络,总长达到5600公里。这一网络的建设不仅达到了先进水平,也为确定性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打下了坚实基础。”马中骏自豪地表示。
那么,究竟何为确定性网络呢?马中骏解释,这是一种能提供确定性服务质量的网络新技术,具有低时延、低抖动、高带宽、高可靠等特征,实现了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重大突破。用一个形象的例子来解释,如果把传统网络比作“普通马路”,它面临延时、抖动、跳动等不稳定因素,那么确定性网络就好比“专用车道”“高速公路”“高铁”,更加稳、准。当下,传统网络技术架构已难以支撑生产型互联网的需求,而确定性网络则成为工业互联网的刚需。
在技术研发方面,两年来,马中骏带领团队针对确定性网络的核心技术进行了深入探索与创新,实现了核心节点时延抖动控制在20微秒以内的技术突破。这一技术突破使得确定性网络在传输速度、稳定性等方面达到了先进水平,为远程手术、智慧矿山、智慧矿井、超算算力共享等应用场景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如今,这些应用场景的顺利落地实施,不仅有力证明了确定性网络技术的可行性与卓越优势,也为数字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
并肩作战
近年来,在马中骏的带领下,山东未来网络研究院确定性云网算一体化中心一次次勇攀科技高峰,收获累累硕果。在他看来,这背后,离不开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
回忆起2022年团队组建以来迎来的首个重大挑战——开通山东省首张确定性网络这一任务,马中骏心中涌起无尽感慨。
“当时,我们肩负着打通济南、临沂、青岛三个核心节点的重任。然而,一个参数的异常却让我们的测试结果出现了偏差。”马中骏回忆道。
面对突如其来的压力,团队成员们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和团结精神。他们克服重重困难,轮流上阵,利用各自的专业特长分析问题、排查故障。在最忙碌的日子里,每个人每天的休息时间甚至都不足三四个小时。正是这种无私的奉献和对技术的执着追求,让团队在短短一个月内就顺利完成了济南、青岛、临沂三个核心节点的开发任务。也正是这次经历,让马中骏和他的团队成员,像一股绳一样紧紧凝结在一起。
目前,马中骏所带领的这支富有创新活力的团队,共有研发人员19名,学历均为本科及以上,研究生以上学历占比近七成,其中有多人具备多年网络通信行业经验,且大部分成员的年龄均在40岁以下。这群年轻人勇于创新、不畏艰难,在不确定性中进行确定性网络技术攻关。2022年,团队还被团省委授予“山东青年创新突击队”称号。
马中骏始终坚信,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一个团队的力量则是无穷的。谈及未来,他希望积极参与研究院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工作,通过分享行业经验和知识,助力更多人才茁壮成长、不断前行。同时,他也将致力于打造一支高效、协作、创新的团队,共同应对行业的挑战和机遇,与团队携手书写研究院未来发展的崭新篇章。
成长相伴
一路成长,一路相伴。在马中骏看来,山东未来网络研究院的快速成长,与市中区“热带雨林”般的创新环境密不可分。
伴随着山东未来网络研究院的成立,马中骏来到了位于市中区的山东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优美的办公环境,齐全的配套设施,高效的服务流程,为研究院的快速发展壮大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马中骏感慨道:“市中区不但为研究院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还配套了办公场所和人才公寓。在这基础上,市中区的各个政府部门也积极为研究院牵线搭桥,助力科技成果转化。优质的人才发展环境为研究院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增强了我们在市中区发展的信心!”
2023年,马中骏荣获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称号,获得了项目经费、科研经费等丰厚的资金支持。这不仅缓解了他在项目研发过程中的资金压力,更让他能够心无旁骛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
“在市中区工作的这几年,我深刻感受到了这里的活力和潜力。市中区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通过搭建人才交流平台、举办人才培训活动等方式,为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成长环境。我相信,在各方的努力下,市中区的人才发展氛围和营商环境将日益优化,必将吸引更多的优秀企业和人才汇聚于此,共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迈向新的高度!”马中骏满怀信心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