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科学技术最高奖获得者张承慧——不负时代,筑梦新能源
信息来源:大众日报 发布时间:2024-07-29

  张承慧简介

  山东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新能源控制国家级工程中心主任。长期致力于新能源系统控制研究,直面新能源高可靠并网、高质量供电、高效率利用三大挑战,创建新能源高效可靠并网非线性控制理论与技术体系,带领团队研制光伏逆变、新能源电能质量控制、电池储能三类核心并网装备,与企业合作大规模产业化应用,实现了光伏新能源高效可靠并网。以第1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光华工程科技奖、全国创新争先奖。还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齐鲁最美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做科研要有学术洞察力和定力,不跟一时之风,不逞一时之勇,不求一日之功,要耐得住寂寞,不怕坐冷板凳。”在7月26日召开的全省科技大会上,山东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新能源控制国家级工程中心主任张承慧捧得2023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

  36年前,张承慧一头扎进了当时还未见波澜的新能源控制研究领域。“做好前瞻性研究和技术储备,当国家和产业实践需要时,我们的研究成果就管用,这是工科学者最大的幸福!”

  “我们研发的动力电池储能测试装备,比亚迪公司第一年就订了300多套。”这一产品是张承慧团队获奖成果的产出之一。今年6月24日,张承慧第三次来到人民大会堂参加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作为第一完成人又一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大容量电池储能系统是新能源电网的“超级稳定器”,对平抑新能源波动、调压调峰、削峰填谷意义重大。因其工作机理复杂、安全风险极高、研制难度极大,被视为国际新能源领域的重大挑战。张承慧带领团队与龙头企业长期合作,协同攻关,实现了电池储能系统“电池级测试—装备级制造—场站级管控”的全链条创新突破,合作研制大容量储能及测试系统等系列新产品,并实现大规模产业化应用,开创了我国领跑全球储能科技与产业的新格局。新产品销往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巨大。

  靠天吃饭、波动性大、随机性强、稳定性差……深刻认识新能源的缺点,是研究高效利用新能源的起点。“必须把它转变为电网能够接受的纯正的交流电,并网使用,把新能源变成优质电。”张承慧说。

  张承慧选择的第一个突破点是光伏高可靠并网装备。他带领团队在国际上率先突破了新能源并网非线性变增益控制理论及技术,突破了重大工程应用的卡脖子难题,实现了光伏新能源高效可靠并网。

  随着风光等新能源迅速发展,目前装机容量已超过火电,也给电力系统带来了新课题:如何降低风电光电等带来的电能污染,保证电网电能质量?他创建“信息控制法”新体系,突破了欧洲“能量隔离法”容量天花板,与企业合作研制我国容量最大35kV/百MVA电能质量控制装备。

  “削峰填谷,才能更好驾驭新能源,整个电网实现常态稳定,新能源才能应用尽用。”张承慧又把研究投向储能,发明“三维一体”精细协同控制技术体系,解决了大容量电池储能系统安全性差、利用率低的顽瘴痼疾,电池容量释放率提高6%—10%。

  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张承慧意识到这将是电网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去年,他在《自动化学报(英文版)》上发表了《元能源:综合能源系统与元宇宙的碰撞》,一个月内被167家欧美媒体转载,引起业内广泛讨论。

  随着新能源占比的持续提高,电力系统的复杂性会大幅提升,如何保障电网高效经济稳定运行?“综合运用元宇宙、数字孪生等新技术,通过虚实结合、实时交互预演系统的运行情况,我认为这是一个路径。”现在,张承慧正带领团队开展源网荷储一体化控制系统和新能源电网的数字孪生方面的研究。

  张承慧常说自己是个幸运儿,赶上了时代发展中新能源需求的崛起,享受了时代发展的红利。他说自己是见证者、参与者、创造者、奉献者,也以此激励学生和团队不负青春、不负时代。

智能
客服
微信
公众号
QQ
客服群
返回
顶部

{{ robotSet.robotGreeting }}

大家都在问
{{ item.question }}
您好,您是不是还想咨询:
您好,您想问的是不是:
{{ opt }}
你对以上问题是否满意?
满意
不满意
{{ timeOutMessage }}
继续等待 ({{ waitNumber }}S)    稍后咨询
继续等待     稍后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