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借智引才”实现校企“无缝对接”

发布时间: 2016-10-31    来源:人才山东

“是‘百名专家淄川行’为我们引进了山东大学赵国群教授最新的科技成果,让我们建成了全国首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蒸汽加热式快速循环高光注塑生产线,加速了企业发展的步伐。”山东旺泰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立勇深有感触地说,“仅这一条线年销售收入可达1.3亿元。”2015年正处于转型升级中的淄川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28.09亿元,而在2008年,全区地方财政收入只有10.3亿元 。

将时针拨回到2008年。面临资源日益枯竭、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窘境,淄川区在深入分析研究辖区产业特点的基础上,围绕“创新引领、转型升级”,促进企业与高端智力无缝对接和产业结构升级,启动了首届“百名专家淄川行”活动。自此,“百名专家淄川行”每年举办一届,至今已连续举办了九届。

围绕利益结合点搭建平台

从首届“百名专家淄川行”开始,天津大学已经连续参加了九届。谈起参加活动的感受,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白鹏说:“淄川区委区政府搭建这样一个平台,能让校企之间面对面对接,推动解决了企业的技术需求和高校院所成果转化的问题,实现了双方的互利共赢、合作发展。”

淄川区中小企业数量众多、涵盖门类广、民资丰厚,随着环保治理、安全生产、税收倒逼力度加大,民营企业“不缺钱、缺好项目”问题日渐突出,寻找有前景的投资项目呼声越来越高。但由于广大中小企业相对视野窄、路子少,接触高校的机会少,担忧与高校合作不靠谱、要价高,而高校因接触中小企业的机会少,也认为辛辛苦苦研发的技术不能让它们“瞎搞”。淄川区牢牢把握校企合作的利益结合点,从科学发展长远考虑,通过实施“百名专家淄川行”“百家企业院校行”活动,搭建了联系双方的桥梁,如同科技成果“集市”一样,让校企面对面接触交流、自由选择,打破中小企业与高校院所之间的无形高墙,促成产学研合作。

围绕校企需求交流对接

虽然每届活动只有2天,但是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和后续工作都贯穿全年,提前“精雕细琢”从实谋划,事后跟踪服务督促落地,有效提高了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

一方面,带着企业的“难题”找高校。每年围绕“企业要什么”,深入企业广泛调研,摸清企业人才、技术需求,编印《淄川区技术及人才需求项目汇编》送到高校,有针对性寻找专家,有的放矢地进行对接。自2013年开始组织开展“百家企业院校行”活动,每年分批、分行业组织企业带着问题到高校院所与行业、领域的高层次专家进行交流对接,使企业与院校提前进入实质性洽谈,成为不落幕的合作交流平台。三年来累计组织企业拜访高校院所200余家次,寻找优秀科技项目120余项,达成校企合作协议30余项。

另一方面,带着高校的“成果”找企业。围绕“高校有什么”,根据产业现状和发展方向,向全国部分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征集一批最新科技成果,编印《科技成果汇编》发放企业,并在《淄川工作》和淄川科技信息网开设“科技成果推介专栏”,每周推介一项科技成果,使企业对所需的成果项目提前了解、筛选、酝酿。今年,又谋划实施了“百名博士进企业”活动,让为期两天的“百名专家淄川行”的短时活动延伸出长期效应,解决产学研合作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活动一经提出,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征集到了92名博士30余家企业的需求意向。9年来,先后拜访北京、上海等地高校院所1200余家(次),征集高校科技成果1.8万余项, 筛选发布重点科技成果近 3500 项。通过牵线搭桥、完善载体,使各种需求信息、科研成果更加畅通地在企业和高校之间传递,为双方打造“无缝隙、零距离”的沟通渠道与合作平台。

围绕高端人才聚才引智

吸引高层次人才聚集,关键是发挥好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作用,借助“百名专家淄川行”活动,瞄准国内高端人才,着眼国际领先技术,实现以才引才、以才聚才,放大人才聚集效应。

在院校方面,参与活动的高等院校中“985”、“211”重点院校占到36%。在人才方面,先后有87人次“两院”院士、6人次“泰山学者”等高层次人才、2600多名专家教授参与活动,与企业开展深入合作。通过院士专家报告会、科研项目推介会、院士专家企业行等专项活动,进一步密切企业与高端科研院所、高端人才的联系,使淄川成为高端科技人才的集聚地。9年来,累计签订合作项目399项,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700余项,区政府先后与 12 所大学签订长期科技合作协议,聘请9名科技副区长、18 名“两院”院士为淄川区科学发展顾问,全区有300余家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了长期的技术依托关系,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60%。如,鲁泰纺织、金城医药2家上市公司通过技术入股、柔性引进、长期聘任等方式,积极引进“世界格子布大王”藤原英利、工程院院士俞建勇、济南大学教授郑庚修等国内外顶级人才,加大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力度,鲁泰成为全球产量最大的高档色织面料生产商,金城医药成为国内最大的头孢类医药中间体生产商。校企合作形成了“四种模式”:以重山集团为代表的引进高校实验室成果在企业进行中试研发的模式;以佳能石化机械为代表的引进成熟技术直接进行产业化的模式;以金城医药为代表的企业委托高校院所进行研发的模式;以鲁维制药为代表的跟踪行业前沿技术及早介入高校实验室研发的模式。

“没想到一个区能够连续9年举办如此大规模的科技成果洽谈会,可见地方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渴求与期望。”一位华中科技大学的专家感慨道。

九年的执着与坚持,赢得了众多高校院所和广大企业的一致认可,对接越来越踊跃,成果越来越丰硕,品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从首届的集中签约科技项目20余项到目前的50多项;从最初的不定期举办到在固定时间举办;从不分行业类别的项目发布到分行业的专题对接洽谈会;从高校院所应邀参加到应邀之外有多家省内外研究机构主动报名参加;从区内企业参加到许多区外企业慕名而来、寻求合作;从单纯举办百名专家淄川行到增加“百家企业院校行”、“百名博士进企业”,实现了从“请进来”到“走出去”再到重点解决校企合作“最后一公里”的完整产学研合作体系。

善“借智”者成大事。淄川区借助“百名专家淄川行”活动,外联高校,内联企业,架起了一座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崭新桥梁,正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老工业区转型升级蓄满力量!(通讯员 解姗 赵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