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镇一校一团一员”推动人才要素向基层流动

发布时间: 2020-01-08    来源: 人才山东

  博山区是全省24个纯山区县之一,有百年近代工业历史,今年以来,为实现老工业城市的涅槃转型,博山区突出平台建设,以深化科技副职选聘工作为切入点,着力推进“一镇一校一团一员”建设,通过组织每个镇(街)联系结对一处高校、科研院所;组建由一名挂职科技副镇长和两名成员组成的科技镇长团;选聘一批科技助理员,充实到村(社区)开展科技服务等重要举措,推动人才要素向基层流动,为新旧动能转换和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切实将习近平总书记“要坚持把科技特派员制度作为科技创新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进一步抓实抓好”的重要指示落地落实。

  “一镇一校”推动校地融合“热度”持续升温。博山区着眼破解老工业区发展人才瓶颈制约,立足借智发展,瞄准高校、科研院所人才优势,拓展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着力推进“一镇一校”建设,以平台链接更多外部优质资源要素。截止目前,全区7个镇、3个街道、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分别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山东理工大学、渭南市果业研究院等高校、研究院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深化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10余次,按照引进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打造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的研发平台,推出一批高质量的科研创新成果,带动一批科技含量高的重大项目,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五个一”目标,形成了有效支撑镇(街道)产业发展的校地合作格局。在“一镇一校”推动下,博山区城西街道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引进北航机械制造专家王延忠教授与本地企业柳杭减速机有限公司积极开展合作,共建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共同研发“基于MBD的精密齿轮传动装置”项目,助推企业实现技术升级,柳杭减速机有限公司销售额从2017年的7000万元增长到2019年的 8300万元,同比增长18.5%。

  “一镇一团”推动基层产研“准度”不断提升。博山区立足镇域产业情况,推进地区与高层次人才合作,组织每镇(街)从高校和科研院所选聘一名科技副镇长(副主任)主抓人才和科技工作,目前,已从北航、山东理工大学、省农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聘任11名优秀人才担任科技副职,其中,博士研究生8人,硕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占比90%以上,有7人主持或参与过国家或省部级重点项目课题研究。同时,从区直部门精心挑选20名具有中级以上专业职称的业务骨干担任科技镇长团成员,配合科技副职开展工作。各镇(街)科技镇长团成立后,积极发挥科技参谋作用,协助各镇域制定人才科技发展和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帮助地方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指导推动企业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博山经济开发区科技副主任赵新河博士自2018年挂职以来,积极为博山引进建设福门智慧生鲜市场,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独具特色的“互联网+”农贸超市。联合山东颜春农业申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创新试点项目”,实现了“果品种植基地+新型经营方式+配套产业”一体化经营模式,新增净效益672万元,项目区域农民人均增收825元,涉及项目区农业人口8150余人。同时,积极发挥牵线搭桥作用,连续两年举办“加拿大专家博士博山行活动”,引进加拿大皇家院士高祖华及李蒙教授等一批高层次人才,为博山打造出一条联通海外高层次人才之路。区自然资源局高工张建福等一批科技镇长团成员,积极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深入田间地头、项目现场,开展技术指导培训,切实协助镇域解决果树种植和林业生产技术方面遇到的难题。同时,各科技镇长团积极发挥“智囊团”作用,共对100余家企业进行调研走访,截止目前,共协调解决项目政策咨询、技术改造升级等问题30余项。

  “一村一员”本土人才培养“力度”持续增强。为引进培养一批真正扎根基层的本土人才,补齐乡村基层人才短板,解决科技服务和基层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难题。博山区组织实施“一村一员”计划。组织各镇(街)从回乡大学生或返乡科技工作者中每村(社区)选聘一名村级科技助理员,提升村级科技工作水平。截止目前,已有231个村(社区)成功选聘科技助理员,覆盖率达80%。池上镇聂家峪村科技助理员黄元孔利用组建的大学生创业团队——奇遇农业有限公司,借助电子商务销售渠道,销售猕猴桃等当地特色农产品。截止目前,黄元孔组建的大学生创业团队农产品销售额达到600余万元,带动了镇域及周边农民增收创收。科技助理员积极发挥村两委科技助手作用,协助村两委积极做好科技推广、技术指导、就业培训等工作,为当地发展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