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施背景
人才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今年以来,沾化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人才工作精神,紧紧围绕“六个沾化”建设,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在抓好高层次人才引进培育和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尤其注重借力滨州籍、沾化籍在外人才“家乡情结”,充分发挥他们“倾情、倾心、倾力”家乡建设的热情和人脉优势,以企招企、以才引才、才企共建,强力推进“双招双引”工作,助力沾化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加速度发展。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是广泛征集在外优秀人才信息。树立“大人才”工作理念,发动全区各乡镇(街道)、部门单位以及村居、学校、企业,并借助市驻京办、沾化驻外商会和行业协会力量,广泛征集滨州籍、沾化籍在外人才信息;同时,充分发挥本土在外人才的“磁吸”效应和“桥梁纽带”作用,更大范围联系对接各领域人才。截至目前,立足沾化产业需求,已征集对接新型化工、现代农业、经济金融、文化旅游、现代教育等各领域人才共计625人,其中既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又有掌握资本、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企业家人才,既有驻外商会、行业协会的负责人,又有掌握一技专能的高技能人才。相关部门还根据产业需求成立了“助力沾化发展智囊团”,经过针对性筛选,初步建立了新型化工、现代教育、医养健康、文化旅游、冬枣产业、海洋渔业等涵盖6个重点产业共计47人的人才智库,逐步形成了“一个产业、一名分管区级领导、一个主管部门、一个专家智库”的沾化发展人才支撑机制。
二是强化主体责任组建引才队伍。结合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要求,将滨州籍、沾化籍在外优秀人才作为各级领导联系人才的重点,通过电话、短信、建立微信群等方式与在外人才保持密切联系,扩大引才朋友圈。定期组织开展在外优秀人才回访等活动,进而激发他们反哺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实施“高层次人才枣乡行”系列活动,邀请高层次人才来沾开展企业人才对接活动,为今后省市级人才项目申报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主动靠上对接在外优秀人才。通过积极“走出去、请进来”,采取多种途径,主动与滨州籍、沾化籍在外优秀人才联系对接,请他们为沾化发展“把脉会诊”,帮助引资金、引项目、引人才。3月2日至3日,抢抓我市“在京专家建言献策,助力富强滨州建设”研讨会机遇,组织我区发改、商务、工信、科技、文化旅游等8个部门赴京与专家、企业家深入对接交流,在文化旅游、产业规划、人才引进等方面达成对接意向15个。4月5日,邀请其中7名滨州籍在京博士来沾考察调研,就产业规划、城市建设、医药卫生、现代教育等重点工作进行调查研究和专题研讨,为沾化发展出谋划策。1至6月份,我们“走出去”对接各类专家、企业家等在外优秀人才共计370余人次,“请进来”邀请在外优秀人才来沾考察调研共计130余人次。
四是充分优化人才服务发展环境。出台了含金量高的《滨州市沾化区支持人才创新创业若干规定》《滨州市沾化区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实施意见》,为本土在外优秀人才回乡发展提供优质软环境;设置人才奖励资金400万元,采取个税返还等形式,专门用于人才的开发、培养、使用、奖励和基础建设,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进一步提升服务层次,完善服务措施,免租金提供标准化厂房和办公用房,加大对科技人才创业的扶持力度;常年坚持人才健康查体,提高人才医疗保障水平;开辟人才服务“绿色通道”,配备人才服务专员,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代办居留居住、出入境许可、子女就学、项目申报、企业注册登记等服务,努力为他们的工作、生活创造良好条件,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工作局面。
三、几点启示
人才的优势,就是竞争的优势;人才集聚的速度,就是发展的速度。沾化区借力本土在外人才“家乡情结”,形成人才磁场,抢占人才高地。
一是要充分认识本土在外优秀人才作用。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充分认识本土在外优秀人才强大的力量,通过借力本土在外优秀人才“家乡情结”,盘活人才资源,引导沾化区本土在外优秀人才携技术、资金或项目回归家乡、反哺家乡、建设家乡,以人才联系人才,以人才引进人才,形成人才发展“1+N”新模式,达到人才基数呈指数增长效果。
二是要换位思考落实人才服务政策。要把各级人才服务政策,落实落细,换位考虑各类人才在工作、生活等方面的诉求,实现点对点、一对一的精准服务。明确为人才提供服务的主体和流程,在各方面、全过程、精细化上下大力气,加强与本土在外优秀人才的沟通交流增强引进人才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避免引入人才的二次流失,推动外来人才本土化和本土人才回归化,为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提供强大支撑。
三是要高水准加强人才载体建设。建设载体就是筑巢引凤。要深化“校企合作典型培育工程”,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拓展产学研合作链条,打造提供一流的人才载体,提供高标准的科研载体、创业平台,促进先进技术、高科技项目顺利转化、及时产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