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访谈

王富强:拥有梦想 就会有追求光明的力量

时间:2019-06-04 来源:人才山东

【个人简介】王富强,1983年生,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新能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致力于太阳能热利用、辐射致冷研究。

2014年3月,已过而立之年的王富强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来到威海,成为哈工大(威海)汽车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新成员。在威海工作的五年时间里,他从零开始,克服了重重困难,开拓了哈工大(威海)太阳能热利用的学科方向,对其瓶颈问题展开系统性研究,在教学、科研等工作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发展基于多次反射与吸收的吸热器设计新方法,光热转换效率提高达5.55%;揭示了太阳能聚集系统光热力交互耦合影响机制,获得了热力耦合失效的定量预测方法;厘清了太阳能热化学反应器内复杂能量转换机制,指导实验能量转换效率提升10%,并初步形成了光热转换的全链条建模、分析与效率调控的理论体系。

“拥有梦想,就有理由去坚强。心里如果没有追求,在哪里都是浪费光阴,”今年是王富强的本命年,选择太阳能研究的他如同阳光一样,温暖激励着周围的人,鼓舞大家在开发利用新能源领域为祖国热情地工作着。

敢探未发明的新理 敢入未开化的边疆   

放弃名企的高收入重回清苦的学习生活,让王富强的许多朋友都吃了一惊。   

2007年7月,王富强硕士毕业后进入美国卡特彼勒公司青岛研发中心工作,优厚的薪资待遇曾让大家羡慕不已。但王富强心中始终存有一个梦想,“上学的时候就特别羡慕我的那些老师。当时辞职可能许多人不理解,但我觉得人年轻的时候就要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工作一年多以后,王富强考入哈工大能源学院攻读博士学位,2012年7月博士毕业,他回到母校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如愿成为一名大学老师。2014年,王富强在其师兄、哈工大(威海)汽车工程学院谭建宇教授的引荐下,从青岛来到威海。   

初到威海,王富强手里只有学校给的副教授职称和几万元的科研启动基金,一切从零开始。他在谭教授的指导下,开辟了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太阳能热利用新方向。威海校区之前没有此本科方向,研究基础基本为零,既没有科研团队,也没有实验设备的支撑,开展科研工作就像在荒野中开拓疆土。   

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个码头,那么任何风都不会是顺风;而如果他已笃定目标,那么再大的困难也只是垫脚石。   

“祖国对清洁能源的需求就是我们前进的方向,虽然前路一片未知,但我们坚信光明的到来。真的特别感谢谭师兄帮我做的专业发展规划,让我有了明确的方向并一步步坚持走到现在。”回顾科研之初的荜路蓝缕,王富强十分感慨。   

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以行动催生创新之花、收获创造之果。完成授课任务的同时,他坚持开展科研工作,围绕高效太阳能高温热化学转化过程中的基础热科学问题进行了系列研究。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清苦的研究生活中,他唯一专注的就是学术。他将自己获得的大部分基金都用于购置实验设备,勒紧裤腰带攒下价值40余万的实验仪器设备,用来支撑新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   

搞科研最重要的是高度的敏锐感,而敏锐感的培养要依靠广博的学习和钻研。为了在一个课题上取得突破,他要学习上百篇论文,提出几十个问题,然后确定前进方向。   

“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正是凭借这种执着和坚持,他开辟了高品质太阳能光束聚集与吸收特性研究、先进太阳能光热转换问题、能源品位提升过程中的光-热-化学多场耦合问题研究等方向,共主持各类科研基金类项目二十余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80余篇并被引用一千余次,获得的国家专利被应用于太阳能光热利用的吸热设计等多个领域中。

火热的耐心激发潜能 科教融合功到自然成   

有教无类,在王富强眼中,只要努力的学生都是可造之才;在学生眼中,王教授亦师亦友,宽严相济,是个人成长路上的明灯。

研究院6楼中厅的一间办公室,是王富强与他学生的临时办公室。地方不大,但安排得井井有条,除了老师和学生们的办公桌,靠墙的台面上摆着一台台实验仪器,两张办公室拼成的小会议桌是大家平时开会讨论的地方。

在外企工作过,又在哈工大读了硕士和博士的王富强,非常注重培养课题组的文化氛围和学生的创新意识。他说:“要参加我的课题组,学生首先要有学习研究的意识,在团队内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其次学生的学习成绩可以不突出,但是要勤奋、肯努力。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功夫下到了,一切终会水到渠成。”   

现在美国读博士的巩向涛提到王老师,语气里是满满地敬佩和感激:“王老师对我真的是有知遇之恩,还记得大三第一次找到王老师的时候,那时的我还挂了好几门课,对自己适不适合去美国做研究充满了怀疑。”当时巩向涛因沉迷游戏挂科10余个学分,他怯生生地跟王富强提出自己想出国、想跟着他做科研以充实自己的申请背景时,王富强欣然同意。王富强帮他找了合适的科研课题,通过努力,大四毕业时巩向涛以第一作者在《Solar Energy》杂志上(IF=4.084)发表SCI检索论文1篇(并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在托福分数未满足要求的情况下,破格获美国密苏里科技大学全额博士奖学金。   

课题组里,学生的天资条件不同、学习基础也不一样,王富强在平时的指导过程中牢牢把握因材施教的方法,为不同的学生选择合适他们的课题进行研究。对于自主性强、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王富强会为他划出大致的课题范围,让学生自己选定题目,他再加以审核指导;对于头脑中没有思路的学生,王富强则会帮他选择一个“量身定做”的课题并加以指导,使其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有所收获。   

师生们共同在科学的道路上前进,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奋斗的日夜,学生们说:“老师不仅要求我们进行严格的时间管理,对待自己也十分严格。他除了上课外基本都泡在实验室,晚上10点钟之后在研究院的办公室还会见到老师忙碌的身影。”   

王富强将能量吸收与转换、强化传热创新、新型换热设备创新等科研项目研究进展通过学术报告、学术座谈、创新实验等形式向学生发表,既提高了教师对“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研究过程的系统性认识和理论升华,又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生根据个人兴趣与爱好在参与“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相应的研究学术活动当中,既学到了相应的知识与思想,又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精神。王富强所推行的以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的“阶梯式”科教融合的教学体系,影响了多名沉迷网络游戏的同学,使他们鼓起了在科研道路上前进的勇气,收获了成功的喜悦。   

王富强的课题组不仅拥有良好的文化氛围,还有着自己独特的体育活动。喜欢打羽毛球的王富强每周都会专门拿出一下午的时间,带着学生们去综合球类馆打羽毛球。他说:“要玩就要玩好,要学就要学好,我对学习和体育竞技的态度都是一样的。”王富强的理念和心态深深影响着身边的人,现在课题组每周的羽毛球时间已成为师生们放松、交流、锻炼的美好时光。运动场上,活跃的王富强与年轻学子同场竞技,敏捷的身手和高超的球技也让同学们羡慕不已。学生们都说:“王老师该严厉时严厉,该随和时随和,跟他在一起,无论学习还是运动,都是快乐的。”   

倾心的付出和科学的指导,让他培养出了多名优秀的学生:他的第一个硕士生闫振宇获得“哈工大优秀毕业生”、“哈工大(威海)优秀硕士毕业生”称号,其毕业论文被评为“哈工大优秀硕士毕业论文”;指导本科生梁华旭、来庆志、巩向涛在学科顶级期刊发表SCI检索论文5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1篇;已发表多篇SCI论文(最高影响因子8.050)的硕士生程子明是一校三区2016年度唯一的研究生一年级就获得工信部创新奖学金的同学,后又获得2017年度国家奖学金;大四本科生梁华旭获得工信部创新奖学金,成为2017年度威海校区唯一的本科生获得者。   

看海的人把眼睛投向海洋,航海的人却把生命托付给大海。   

五年的时间不长,王富强要感谢的人却很多:“山东有发展机会,山东省重视人才,欢迎大家到宜居的威海工作、学习。感谢学校对科研方面的重视,给予了我很大的支持。我的师兄谭建宇教授和院、系里的领导、同事也给予了我莫大的关怀和帮助,让我在科研、育人方面有更大的动力。”   

从当初的从零开始到如今的累累硕果,终在执着与坚持中淬铁成钢。几年的从教之路也让王富强懂得,大学老师不仅是一个体面的职业,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教育强国、科技强国的战略,作为高校青年教师,我们今后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教书育人、科研创新,任重道远,我们更应矢志不移,砥砺前行。”

分享到:

山东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友情链接

  |     |   意见反馈   |     |   联系我们
山东省高层次人才发展促进会
鲁 ICP 备 15040394 号
技术支持: 山东亿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