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农民是主体,人才是关键。
汇聚乡村振兴人才资源,环翠区按照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不断创新思路,拓宽渠道,加快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探索出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的新路径。
从培育农村实用人才“领头雁”,到引领新型职业农民快速成长;从打造农业科技创新“智囊团”,到借力“外脑”助力乡村振兴;从搭建平台引凤凰,到政策留人……一支日益壮大的农业农村人才队伍,正在成为环翠区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
育——立足本土化,因材施教,加快“孵化”“领头雁”、“土专家”
戏好还要靠唱戏人,没有人,乡村振兴就是一句空话。乡村振兴需要一批善于致富带富的实用人才队伍。
为此,环翠区从吸引、激发、留住本土人才入手,加大选拔培养力度,健全职业农民制度,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从偏僻的落后村到乡村振兴的一颗新星,嵩山街道五家疃村的嬗变,得益于一个“能人”——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王威。在他的带领下,五家疃村整合土地资源,发挥群众原有种植蔬菜传统经验的优势,引进高新农业技术,主攻蔬菜种植业,还引进了“12349农副产品配送中心”项目,用了7年时间,实现了集体经济收入翻3番,人均收入翻1番。
为了提高农业专业化水平,王威带头成立“威海市富农蔬菜合作社”并担任合作社理事长,借力环翠区搭建的远教平台,探索出“远教搭台,合作社助推,群众得实惠”的“远教+合作社”教育模式,大力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解决创业技术难题,并积极带动非社员农户学习种养技术,实现“学校培训社员、社员辅导农户、大家共同致富”的目标。
目前,五家疃村发展的“触角”已伸向第三产业,打造农村记忆馆等传统特色村庄产业,同步规划大美魅力刺绣艺术发展、诚信体系建设,建立乡村道德档案馆,打造户外拓展项目。
头雁展翅,群雁才能高飞。近年来,环翠区制定了《环翠区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暂行)》,大力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示范培训项目,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储备库,不断培育更多的新型职业农民。
为了更好地发挥乡村人才的“头雁效应”,环翠区制定了《环翠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方案》,2018—2020年,在环翠区培训农产品加工业人才、农村创业创新人才、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人才170人,2018年经过培训合格的78名学员全部都进行了线上申报,在线评价的学员73名。
近两年,环翠区共举办各类乡村人才振兴方面培训班10余期,培训各类乡村振兴人才1300余人,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小麦、玉米、花生、苹果等高效栽培及病虫害绿色防控、基地农药速测及农产品质量追溯、植保新技术和农药新品种推广等。
与此同时,环翠区以提升农村党支部的组织力、凝聚力为宗旨,与台湾农村社区重建协会签订协议,采取“农村专家+专业社工+本地志愿者”的模式,引入4家本地专业社会组织,围绕农村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4个方面,有针对性地设计实施党建服务项目,全面提升农村治理水平。
借——盯准“高精尖”,筑巢引凤,打造高端“智囊团”、“服务队”
在乡村振兴中,张村镇王家疃村一个个“精品”层出不穷,一次又一成为网红打卡地。近日,乡村美学堂、白石酒吧等项目的落地,让这个田园风光村庄有了新的活力。而这些项目,正出自中国美丽乡村设计大师——中央美院何崴教授之手。
随着人才竞争的加剧,人才争夺不仅在城市进行,乡村也是如此。面对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短缺的问题,环翠区破解地域限制,采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灵活柔性引才机制,邀请“大家”“名家”为美丽乡村建设把脉定向。
除了何崴教授,环翠区还聘请中央美院专家团队高起点、前瞻性的编制里口山发展规划,形成国学康养线和户外休闲线两条主题旅游线路。同时又邀请北京全景大观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专家,立足产业培植情况,对设计方案进行进一步提升和局部细化。结合浙江建科•曼嘉国际设计中心陈安华教授的思路,以“慢生活”为主题,对现有的亲子互动、乡村体验等5大主题游路线进行整合,打造“慢”主题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体系,集专家智,生产业根。
羊亭镇贝草夼村成立了旅游发展公司,政府投入产业项目建设引导资金,村集体、村民以土地、房屋等资源入股,采取“公司+股民+家庭经营户”内生式发展模式,为保证项目运营收益,邀请浙江大学教授、淄博幽幽谷项目团队组建专家团队,在项目设计、实施、运营、营销等关键环节全程指导,不见效益不撒手、不能独立经营不松劲,确保产业项目持续增收。
环翠区不仅善于“离岸”借智,更注重搭建平台,筑巢引凤,让高端人才带着高端项目生根乡村,助力振兴。
环翠区是国内重要的鲆鲽鱼苗种生产基地,鲆鲽鱼苗种市场占有率在50%以上。为打造鲆鲽鱼类“保、育、繁、推”于一体的基地,环翠区为圣航水产公司引进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杨润清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国家鲆鲽鱼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李军研究员、尤锋研究员等高层次人才,联合开展了保种、选育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研发与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圣航水产在专家的协助下,公司已积累46个牙鲆良种家系、2个假雄群体,明显缩短了良种选育的时间和苗种产品质量,今年4月份,该公司被评为市级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地。
与山东大学(威海)海洋学院达成合作意向,创建威海创新园海洋生物创新示范中心,一次性引进了4个研发团体,推动海洋生物新品种引进、海水养殖循环系统的研发、西洋海笋海洋立体生态养殖模式研究。
引进著名钢笔画画家何长峰,无偿提供居住、创作服务设施,打造故园画忆美术馆,免费向社会开放,让游客通过钢笔画作了解威海历史,年接待游客10万多人次;引进索尔科技土壤改良示范基地项目,由海归博士、泰山学者袁黎明博士牵头运营,用3-5年时间,改良土壤1000亩,打造王家疃村生态、绿色、无公害、可追溯采摘园。
引——用好工具箱,加大政策扶持,吸引各类人才“上山下乡”
祖籍温泉镇后亭子村的王重阳,是返乡创业的代表。他依托温泉镇优越的环境和自然风貌,以特色生态农业为主题,依靠葡萄、冬暖大棚草莓等果蔬集约化种植为载体,打造集种植采摘绿色无公害果蔬以及休闲娱乐为一体的采摘休闲园。不仅如此,他还发展起乡村电商,把村里的农副产品、特色食品等都挂在这个电商平台上售卖。
就在事业做得风生水起的时候,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的李战雷来到陶缘谷休闲生态农业项目里找到自己的梦想和方向。
“这个生态园里不仅仅有草莓、葡萄,还规划有桃子、桑葚,是一个综合性的四季采摘园,而且采摘园需要提供给人们的是有机生态的果蔬,这让科学养护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我所学知识,在这里都能派上用场。”李战雷说。
随着一系列强农惠农、创业创新政策的推行,不少人开始做出和王重阳、李战雷一样的选择。其中,不乏大学生、研究生等高学历人才。
为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威海市和环翠区出台了《关于深化提升威海英才计划支持新旧动能转换的意见》、《关于实施“英才汇翠”计划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意见》,从运营保障、招才引智、金融支持、研发平台4个方面推出政策,为企业招才引智、打造专家服务基地发展提供支持政策。
围绕支撑乡村振兴战略,选拔一批对全市现代农业发展具有突出贡献和显著示范作用的产业领军人才,给予经费资助,每2年选拔一次,每次选拔10名左右;建立现代农业技术需求目录,鼓励通过产学研合作等形式,引进能够破解重大技术难题、突破产业发展瓶颈的创新型人才,经认定给予个人一次性奖励;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认定一批高层次农业技术专家,组建一支为现代农业项目、人才提供培训和技术指导的技术顾问团队,每2年认定一次,每次认定10人左右,每人每月给予工作津贴。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在多方政策支持下,一支充满生机活力的农村创业创新人才队伍渐成气候,成为环翠区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