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和新旗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组织部门作为管党治党的重要职能部门,承担着落实党管农村的重要任务,必须立足部门职能,发挥组织优势,切实以党建统领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一、强化党在农村的领导作用,推动乡村组织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重要的是强化党在农村的领导作用,提升组织力。组织部门必须履职尽责、担当作为,抓实抓好农村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推动农村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建强村党支部。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乡村振兴战略能否顺利实施,首先取决于农村支部班子的强弱,尤其是支部书记的强弱。去年以来,我县着眼推动乡村组织振兴,按照政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标准,扎实稳妥地组织开展了新一轮村“两委”换届选举,选优配强村级班子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目前,我县村“两委”换届已基本结束,“两委”主职干部年龄45岁以下的占39.2%,高中以上学历的占42.7%,均比换届前得到大幅优化,为乡村组织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规范村级运行。选好班子是前提,管好班子更关键。针对过去农村党组织存在的凝聚力战斗力不强、作用弱化虚化边缘化、落实基本制度不到位、党员教育管理不力等问题,我县部署开展了农村党支部组织力提升专项整治,通过建立“月查月清月纪实”制度,采取乡镇党委月查、组织部门复查的双重检查方式,督促农村党组织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等党内政治生活基本制度,强化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同时,通过党委村级巡察与村居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同步推进,抓好农村班子党务村务、资金管理、财务收支等制度建设,有效规范村级日常运转和村居干部“微权力”运行,全面提升村级组织运行质量。
严抓队伍管理。农村干部队伍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骨干力量,必须严抓严管,锻造乡村组织振兴的主力军。今年我县制定了《从严管理农村党员干部若干规定》,通过建立问题清单,严查农村干部的黑恶霸痞行为及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警示教育农村干部讲规矩、守纪律。注重严管厚爱结合,开展“十佳好支书”评选活动,遴选出10名在乡村振兴中作用突出村党支部书记进行表彰,通过政策倾斜、奖励补贴等措施,激励农村干部争优秀、当先进。同时,实施村级后备干部梯次培养“百人计划”,从村级配套组织负责人、致富带头人、在外创业成功人士中,选拔100名作为后备干部进行重点培养,形成农村干部培养链,打造一支永不走的乡村振兴工作队。
完善村民自治。党的十九大强调,要加强农村基础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今年我县把完善农村社会治理模式作为基层组织建设的创新突破项目,着力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级治理机制。重点是在村党支部统领下,把村委会、村务监督委员会、红白理事会、扶贫理事会、孝心基金会等工作融合起来,整体发挥作用,推动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建立党组织领导、村委会落实、监督委员会监督、配套组织配合、一体推进的闭环,引导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实现“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自己的家园自己建”。
二、促进引导各类人才下乡,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实现乡村振兴最主要的因素是人,关键要靠人才支撑,必须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组织部门承担着管干部、管人才的重要职能,必须在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上下功夫,鼓励引导各级工作力量下沉、人才队伍下乡。
选优配强“三农”干部队伍。乡村振兴,干部先行。要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针对性地完善干部基层一线培养选拔机制,大力选派素质高、能力强、潜力大的干部到农业农村工作一线培养锻炼,对表现优秀、实绩突出的基层干部优先提拔使用,树立到乡村一线培养选拔干部的鲜明导向。今年以来,我县结合选派第一书记工作,已从县直部门单位选派69名优秀干部到31个村任职。并明确提出,选派干部不提拔,原则上派出单位其他干部不得提拔,鼓励引导更多干部到乡村历练成长。
大力培育乡土人才。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各类乡土能人人才辈出。组织部门要发挥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作用,统筹各成员单位优势资源,建立县域乡土人才统筹培养、使用制度,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和非遗传承人等乡土人才队伍。目前,我县已依托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组织,设立了23处乡土人才工作站,纳入重点关注管理的乡土人才215人,涵盖良种育苗、手工制作、文化传承、种植养殖等十多个领域。另外,定期举办“乡村之星”“乡土艺人”评选活动,对表现突出的乡土人才,优先发展为党员,优先推选为村“两委”干部,优先推荐为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候选人,真正使乡土人才在有地位、有荣誉、受尊敬。
抓好乡村人才引进。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实施,农村吸引力正在增强,新的“上山下乡”大潮即将到来。必须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抓好乡村人才的引进和储备,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今年以来,我县积极开展乡村人才“走出去、请进来”活动,重点加大对涉农人才的招引力度,特别是加强与沂南籍在外人士的联系对接,通过打好“乡情牌”“乡愁牌”,鼓励通过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包村包项目、捐资捐物等方式,参与家乡建设,切实让“归雁经济”为乡村振兴助力添彩。截至目前,已有“六棵树”院士工作站、“沂蒙四季”泰山产业领军人才项目、天津黄瓜研究所沂南分所、朱家林田园综合体等12个人才项目落户我县,人才集聚、人尽其才的氛围正在形成。
三、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要求,农村集体经济又是构建乡村产业体系、推动乡村富裕的主要支撑。作为组织部门,要始终把抓好党建作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牛鼻子”,按照抓党建促脱贫、强村富民并举的工作思路,统筹县、乡、村三级力量,建立县级推动、乡镇带动、村级驱动的“三级联动”机制,精准施策,系统推进,通过优先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拉动乡村一二三产全面发展、全面振兴。
县级层面,今年我县将出台《关于扶持经济薄弱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实施意见》,开展集体增收“三年攻坚清零行动”。统筹整合各部门、各领域资源,建立农村集体增收项目需求、涉农部门单位扶持村集体增收项目两个清单,双向选择、精准发力,引导相关部门主动把项目资金下沉到村,推动有条件、有需求的村想方设法上项目、强产业。
乡镇层面,主要是发挥乡镇党委龙头作用,将辖区内村集体经济纳入产业发展规划,与本乡镇的主导产业发展、农村社区、财政扶持等工作相结合,做到资源共享、一体推进,带动村庄紧密贴合镇域经济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发展符合本地实际的集体经济项目。乡镇党委还要精准统计村级集体收入情况,建立集体经济薄弱村台账,实行备案销号管理,为县乡倾斜扶持提供依据。
村级层面,主要是通过县乡班子成员包村帮扶、选派第一书记到村任职等方式,抓好村级班子和人才队伍培育,帮助农村干部提升境界、开拓视野,克服“等、靠、要”等被动思想,增强村级自主发展的内生动力。同时,根据村庄资源禀赋、客观条件等因素,按照发展“新六产”、推动“三产”融合的方向,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社、行业协会、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做大做强。(作者 朱祥法 中共沂南县委常委、组织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