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资讯 > 人才观点

人才蔚起百业兴——改革开放以来高级专家选拔培养表彰工作印记

时间:2018-12-21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40年,沧桑巨变。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国力跻身世界前茅,一些领域从世界科技的跟跑者跃升为并跑者、领跑者。   

40年,筚路蓝缕。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到“人才是第一资源”,党中央高瞻远瞩,始终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选拔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7.7万名,选拔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700多名,表彰“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99名和先进集体126个……改革开放以来,人社部门瞄准人才队伍大而不强问题,着力加强高级专家队伍建设,健全高层次领军人才选拔培养机制,完善联系服务政策措施,造就了一大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逐步形成了多层次、梯队结构合理的学术技术人才队伍,为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汇聚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发放特殊津贴   

弘扬重才爱才惜才风尚   

2015年10月5日,一个消息令举国沸腾: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她的履历中,眼尖的人发现,这位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的科学家其实早在第一批已被选拔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的名单里。   

上映于1992年的传记影片《蒋筑英》轰动一时,故事讲述了年仅43岁的长春光机所副研究员蒋筑英由于积劳成疾,1982年在出差成都途中病故,科学界无不扼腕叹息。在20世纪80年代,科研工作者收入普遍偏低,生活艰苦。社会上流传这样一句顺口溜:“搞导弹不如卖茶叶蛋,拿手术刀不如拿剃头刀。”重庆交通大学桥梁工程系一位老教授回忆,80年代中后期,他的工资只有70块左右。   

1990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给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发放政府特殊津贴,解决其待遇偏低问题,方法是每月发给100元生活补贴费,选拔范围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工改前1-4级的科学家、教授,国家批准的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以及获得国家高等级科技奖励的骨干人员,共计1200多人。   

这个时期,国家正面临重重困难。自然灾害频繁、通货膨胀明显……1989年政府工作报告第一句话便指出,“治理经济环境和整顿经济秩序,是今明两年我国建设和改革的重点”。此种境况下,党中央国务院仍毅然决定实施政府特殊津贴制度,“在全社会发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进一步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   

1991年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给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发放政府特殊津贴的通知》强调,“知识分子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支重要力量,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做出了重大贡献,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后,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在改善知识分子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方面必须多办一些实事。”   

重在精神奖励   

激扬爱国奋斗奉献之志   

“采矿情怀心相随,勇于担当志不坠。”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矿业大学张东升教授在保水开采领域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是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在他眼里,荣誉加身是扶持更是激励:“奋斗没有终点,永远在路上。”   

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条件的改善,今天,对于像张东升一样的17.7万名高层次人才来说,选拔成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更多的意义体现在精神奖励,体现在党和政府对知识分子的关心和爱护,对他们作为行业和领域的学术骨干和带头人引领带动作用的认可。   

经国务院批准同意,2008年将高技能人才纳入政府特殊津贴选拔范围。同年,国务院决定将按月发放的政府特殊津贴标准由100元提高为600元,从2009年1月1日起实施。   

2011年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继续实行政府特殊津贴制度的通知》,明确2011年至2020年,享受政府特贴人员每两年选拔一次,每次选拔不超过5000名,对新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每人一次性发给特殊津贴20000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强调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   

沐浴在爱的温暖下,广大专家人才更加坚定爱国奋斗奉献之志,专心创新创造,培养青年一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聪明才智。   

从青春年少到满头白发,中国科学院院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王家骐为中国光学研究事业奉献了自己毕生的心血和精力,而今虽已78岁高龄,却仍然坚守科研攻关一线,坚持培养年轻人。他说,“只要自己还能干,就会一直把科研工作做下去,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出自己的一份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程顺和被誉为“南方麦王”,他培育的小麦为20世纪末我国粮食总产达5000亿公斤的战略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在70多岁高龄时,程顺和还冒着高原缺氧的生命危险奔赴拉萨研究青稞育种。问及原因,老人说,“青藏高原确实很艰苦,但能为几十万农牧民群众解决农业发展问题,为社会作出贡献,我乐在其中。”   

表彰杰出者   

榜样带动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当收到参加第五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表彰大会通知时,清华大学教授薛其坤用“激动不已、思绪万千”八个字形容那刻的心情。“作为一名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专业技术人员,自己几十年如一日的努力被国家认可,真是感到莫大的幸福。”   

这个令薛其坤激动而幸福的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表彰启动于1999年,受表彰的个人授予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荣誉称号,享受省部级劳模待遇。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表彰活动。每届表彰,中央领导同志均出席活动并亲切接见与会代表。习近平同志在2009年接见受表彰人才时指出,广大专业技术人才要以受到表彰的先进典型为榜样,爱岗敬业,刻苦钻研,努力做科技创新的引领者、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不负祖国和人民的重托。   

活动启动之初,计划每3年表彰一次。2008年,经中央批准,改为每5年表彰一次。2009年增加先进集体的表彰。截至目前,共开展五届表彰活动,表彰“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99名和先进集体126个。受表彰人员和集体均来自科研生产第一线,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农业、国防等领域取得创新成果,作出突出贡献。他们中,既有资深专家,也有青年才俊;既有科技领军人才,也有基层一线骨干。   

对受表彰的人才和集体,党和国家寄予深切期望:“珍惜党和人民给予的荣誉,再接再厉,更好发挥表率作用。”各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创新体制机制,健全服务体系,积极营造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氛围,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薛其坤带领研究团队首次从实验上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是世界基础研究领域的一项重大科学发现。受到表彰后,他更加感受到“在这个历史时期,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更加强烈和迫切,期盼和期望更加高”。他动情地说,“我这一辈人接受正规系统的科学训练已经很晚,我们需要比别人更加刻苦来弥补这个差距,需要不遗余力地为国家培养新一辈的科研人员。我一定不辱历史使命,努力奋斗,追求极致,做出更多更好的成果回报国家和人民。”   

“2012年6月24日,是一个令人难忘、可以载入史册的日子。”站在第五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表彰大会获奖台上,代表中科院“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控制与声学系统研究集体做发言的王晓辉,难掩激动。这一天,团队见证了我国载人深潜史上首次突破7000米的伟大历史时刻;这一天,三位潜航员与三位航天员,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海天对话,共同谱写了中华儿女“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新篇章。   

十余年自主创新路凝聚了研究团队老中青三代几十人的呕心沥血,承载着祖国的重托和人民的厚望。获得表彰,感受到党和国家多年来的关心、支持与厚爱,团队更觉未来任重道远。“我们将更加努力工作,不断磨练,勇于创新,进一步提高‘蛟龙’的科学应用适应能力,不断开发出更好更多的深海高技术装备,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为祖国人民增光!”   

开放式培育   

造就挺立世界科技前沿的栋梁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只有学得深,才能走得长。我们作为科技工作者,必须永远跟党走,心系岗位职责,服务国家战略,激发创新活力,开启新的征程,提交满意答卷。”   

今年7月,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钻采研究院院长、高级工程师刘书杰参加了在中国延安干部学院举办的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情研修班学习,他的这番切身体会道出了众多学员的心声。   

自1995年启动实施至2017年底,百千万人才工程累计选拔国家级人选5700多名。当选时年龄都在50岁以下,正处在思维最活跃、精力最旺盛、最能出成果的黄金时期。为让他们早日挺立世界科技前沿,人社部探索建立起“高级研修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相衔接的开放式培养体系”,集优势资源,聚培养合力,提供了广阔的成长舞台。而今,工程成为中青年学术技术领军人才聚集的战略高地、高水平科学家的预备队,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中形成了一支衔接有序、梯次配备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在推动我国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世纪90年代初,各级各类人才,尤其是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还十分缺乏,许多重要的学术、技术领域的人才没有形成合理的年龄梯度结构,存在青黄不接的危险。”人社部相关负责人记忆犹新。   

治国兴邦,人才为急。为应对严峻挑战。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造就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跨世纪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1995年,原人事部、科技部、教育部等七部门启动实施百千万人才工程,选拔培养中青年学术技术领军人才。   

成效催发探索前行。2002年,七部门联合下发《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实施方案》,继续推进实施百千万人才工程,进一步提出拓宽选拔范围、侧重选拔对象、发展培养措施等要求。   

2012年,人社部、科技部、教育部、财政部等九部门联合下发《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实施方案》,明确用10年时间,选拔培养4000名左右“工程”国家级人选,重点选拔培养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能引领和支撑国家重大科技、关键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高层次中青年领军人才。选拔范围突破体制壁垒,延伸至非公领域。   

在开放式培养体系中,组织高级研修班是“品牌项目”。2012年起,该项研修纳入中央高级专家国情研修计划,每年在中国浦东、井冈山、延安三个干部学院各安排一个班次,引导专家矢志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创造。   实践锻炼是人才成长最快最广阔的舞台,工程各种培养措施坚持“以用为本”这一主线。对入选专家委以重任,充分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后企业工作站等形式积极吸收工程人选参与重大科研、生产项目。大胆使用,赋予他们选题立项、科研管理、人才配置等方面更多自主权,有力推动形成了青年人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举办学术论坛、科学考察,鼓励参加各类学术委员会、学术团体、评审委员会活动,选赴国外培训考察等国内外交流举措,更是“添柴加油”。   

精心浇灌育栋梁。郑兰荪、李崇坚、温进坤、蒋宗勇、郑家奎等一大批领军人才涌现。截至目前,工程人选中入选两院院士的已有330多人。其中,仅2017年就有80人当选院士,占当年新当选院士总数的62.5%。一大批重大科研成果惊艳世界创新版图。   

一花引来万花开。作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职能管理部门,人社部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在制度改革、政策创新、项目实施等多方面,先行先试,牵头探索,带动各地各部门相继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初步形成了分层次、多渠道、自下而上的高级专家选拔培养表彰工作体系。迈进新时代,“识才、爱才、用才、容才、聚才”之风蔚然而起,育才沃土深耕厚植,我们相信,日益强大的人才大军,必将怀揣复兴之梦,投入波澜壮阔的事业,焕发无限光彩,不负时代使命。

分享到:

山东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友情链接

  |     |   意见反馈   |     |   联系我们
山东省高层次人才发展促进会
鲁 ICP 备 15040394 号
技术支持: 山东亿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