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资讯 > 人才观点

“抢人大战”要避免走入误区

时间:2019-02-27 来源:大众日报
  城市吸引人才,不应过度追求短期效应,如利用新进人口的消费(尤其是购房)促进城市发展;而应真正以人为本,在优惠条件基础上,为人才创造更丰富的工作、生活、学习、发展空间,做到人尽其才,从而对人才产生持续不断的吸引力。
  近期,国内很多城市展开新一轮的“抢人大战”,纷纷出台各种新政吸引人才落户。“抢人”无可厚非,因为无论是城市空间规模的不断扩大,还是城市空间利用效率的不断提升,都需要以人口数量为基础、以人才增多为依托。但另一方面,城市空间应是城市人口成就自身、成就彼此的重要平台,舒适美观的小区环境、快速便捷的交通设施、布局合理的工作场所,能够极大提高人们的生存价值与工作效率。然而,由于忽视了城市空间的这种重要意义,近年来,许多城市在吸引人才上走入了误区。
  忽视人才引进与城市产业的合理匹配。一些城市仅仅着眼于通过提供各种优惠条件将人才吸引过来,利用新进人口的消费(尤其是购房)促进城市的发展。然而,这种模式下,虽然该城市的房产等方面的消费短期内能够有所增加,但城市的各类产业并没有从人才的引进中得到改善,甚至还会出现房地产业过度扩张、压制其它产业发展的情况。同时,由于引进的人才与城市的产业领域不相匹配,他们的就业可能存在问题,也很难在工作中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长期来看,城市居住空间的扩大换来的是人才发展空间的萎缩,这实质上是对城市发展的严重制约。
  过度依赖单一产业吸引人才。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形成一定的主导产业,这本身具有合理性,但应避免陷入单一产业发展误区。某个单一产业的持续发展需要独特的优厚条件,城市为此往往要形成一定的政策倾斜。然而,这种政策倾斜应该是有限度的,如果任由单一产业在城市内部无限度地扩张,必然会对城市其它产业的发展造成压制和侵蚀,最终导致城市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朝着畸形的方向前进。因此,如果在人才引进过程中过度依赖单一产业,城市的其它产业就难以有序成长,城市的长远健康发展就得不到保障。随着资源的枯竭,很多资源型城市最后都难以为继、走向衰落,正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如果选择在这样的城市中生活、工作,人才的长远发展同样得不到保障,这类城市的吸引力也就大大降低。
  不重视城市空间规划与人才引进的协调。城市空间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方面,为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政府往往对城市空间规划设立一定的目标,以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问题是,城市新进人才的工作、生活所需要的城市空间布局,往往与短期的经济效益最大化下的城市空间布局存在一定冲突,而在GDP发展优先的理念下,城市人才在美好生活、自身发展上的需求更容易受到压制。这种情况的出现,也说明这些城市仍然没有将人才本身放在第一位的角度看待,并不是真正的以人才为本,而是将人才简单视作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工具。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即使短期能够取得一定的经济成效,也无法让城市长期保持吸引人才、凝聚人才、培养人才的环境优势,最终丧失发展动力。
  以上三种误区,从根本上说,都是在吸引人才的工作中忽视了人才的长远发展。我们应该认识到,吸引人才,城市不但要给予人才现在看得见的各种优惠条件,还要让人才有对未来工作生活的积极乐观的展望。为此,城市应根据自身条件,推出适应各种人才工作、生活、学习、发展的空间差异化战略,做到人尽其才,从而对人才产生持续不断的吸引力。
  构建舒适宜居、交通便利的居住空间,从以经济发展为本转向以城市人才为本。如今已是人才的卖方市场,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各个城市需要调整自身定位,主动满足外地人才的生活和工作需要。外地人才来自各种各样的不同背景,有着各不相同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偏好,城市空间规划中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从服务于人才本身出发进行设计,即使做不到人人兼顾,也应尽可能多地考虑多数群体的特点与需求。良好布局的生活空间与工作空间,不仅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也能够让人才在这座城市里心情舒畅,激发出更大的工作热情、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涌现出更多的文化创意。
  构建主次有序、健康合理的产业空间,让城市人才发挥专长、各尽其才。各个城市要理性审视自身发展条件,将人才引进与城市产业的合理有序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按照城市产业发展规划有针对性、有阶段性地分批引进人才。既要重点引进重点产业、重点发展方向的相关人才,也要适当引进能够增强本地经济发展韧性与社会生活活力的人才。同时,要对产业空间的发展进行持续关注与细致管理,以产业空间的差异性保证城市人才的多样性,以城市人才的多样性促进经济发展的丰富性,最终实现人才引进与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构建信息通畅、管理科学的交互空间,充分发挥城市的资源共享作用。尽管不同人才有不同的生活需要与工作内容,但是,既然都寄身于同一个城市,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所需要的各类资源就必然存在种种交叠重合之处,这种资源的交叉性正是城市的群聚属性能够产生更高效率的关键所在。因此,为了让各类人才在城市中产生“共鸣”与“合奏”效应,城市应最大程度地提供交互与共享的空间,既充分满足个体生活上的资源共享需求,又积极推动不同行业、不同产业的交融与合作,从而真正发挥出人才聚集的聚变效应,推动人才资源与城市空间的协调发展。
分享到:

山东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友情链接

  |     |   意见反馈   |     |   联系我们
山东省高层次人才发展促进会
鲁 ICP 备 15040394 号
技术支持: 山东亿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