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资讯 > 人才观点

如何引导人才流向急需之地

时间:2019-05-16 来源:中国人才

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能否获得长足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鼓励引导人才流向急需之地,需要因势利导,创新举措,真正增强这些地方的人才发展驱动力。

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党中央对全国人民的郑重承诺。但我国发展呈现出不平衡不充分的特征,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能否获得长足发展成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关键。

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发展滞后,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人才资源配置不均衡,人才匮乏,是制约这些地区发展的重要原因。

“截至2018年,广西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总量分别为170万、489万,广东为590万、1161万,江苏为717万、538万,而深圳市这两类人才就超过500万。在2017年新增两院院士中,广西、内蒙古、贵州、西藏、青海、宁夏六省区无人入选,广西目前仅有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已经连续19年没出过两院院士。广西教育、医疗卫生系统在2016年至2018年引进的约9.8万名人才中,流向区外或辞职、改行的有27464名,流失率高达28%。”我国人才资源配置不均衡,基层一线和艰苦边远地区人才发展的滞后,从广西政协主席蓝天立给出的数据可以管窥一斑。

鼓励和引导人才到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事关全局,影响深远。近日,中央印发《关于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意见》,这是中央就人才资源配置领域进行的顶层设计,为新时代人才流动工作指明了方向,意在进一步优化我国人才结构,引导人才流向最需要的地方,改善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的人才发展驱动力。

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最急需人才之地

对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而言,人才的缺失,更多地体现在医疗、教育和农业发展领域。

在2018年云南省一次人才招聘会上,云南禄劝县第一人民医院王喜明介绍说,按照医院规模,应该有几十名副主任医师才能支撑业务发展,但目前他们全院副主任医师以上的人才太少了,严重制约了医院的服务能力和诊疗水平。

2018年,华中师范大学对湖北、云南、四川等中西部6省12县(区)120所乡村学校调研发现,尽管国家和不少省(区)出台了一些面向偏远乡村学校教师招聘政策,如“特岗计划”“农硕计划”“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和高校毕业生农村任教退费政策等,但因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偏少且倾斜度不够、“向农”的乡村教师职称评定政策难以真正落地等原因,农村学校尤其是小规模学校仍然难以获得扎根基层、奉献农村的优秀年轻师资,面临着教师严重老化,年轻教师和优秀中年教师“进不来,留不住,教不好”等问题。

 人才缺失问题同样困扰着基层其他行业。在云南农业大学2017年毕业生大型供需洽谈会上,云南普洱市县区农业系统“组团”招聘农科毕业生,他们提供了农技推广、农艺师、农技师、农业科技人员等20多个岗位。孟连县农业局工作人员王明磊介绍说,局里农技人才“断层现象”严重,目前基层农技人员40岁以下很难找到,在岗人员多是近50岁,年龄老化现象已经十分严重。

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地区的人才匮乏有目共睹。更让人痛心的是西部高层次人才的流失。在西部工作35年,甘肃自然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剑平对西部人才流失颇为痛心,他告诉记者,西部地区人才依然在流失,流失的人才还大多为骨干人才,更是西部急缺的人才。由于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增大,西部用人单位在留人用人方面,面临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也越来越被动。

近几年,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有量的提升、质的飞跃,各个地方、各个行业都非常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而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很多三四线城市以及一些相对欠发达地区,比任何时候都强烈地感受到人才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东部发达地区的人才溢出效应,也使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进入了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的选择视野。2018年,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开展了一项关于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意愿的调查,调查显示,82.3%的受访大学生考虑到基层就业,64.9%的受访大学生称身边到基层就业的大学生增多。

2016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九次会议上指出,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基层是高校毕业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健全服务体系,畅通流动渠道,加快构建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长效机制。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促进人才优化配置。”“建立健全人才流动机制,提高社会横向和纵向流动性,促进人才在不同性质单位和不同地域间有序自由流动。激励人才向基层一线、中西部、艰苦边远地区流动。”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更是明确要求,“鼓励引导人才向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一线流动。”

鼓励和引导人才资源流向最需要之地,是国家发展的需要,必须共同发力。增强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的人才发展驱动力,需要进行更多的顶层设计,也需要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的创新探索。

增强欠发达地区的人才发展驱动力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自2015年以来,教育系统在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中,围绕“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地位待遇越高”的目标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激励措施,对引导优秀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实践告诉我们,吸引人才往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流动,加强顶层设计,建立激励机制,十分重要。

“过去,人才选择到西部艰苦地区工作,一是待遇上有保障,1956年我们国家实行十一类工资区的划分,对新疆、西藏、青海、四川、甘肃等西部艰苦边远地区留住人才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二是当时的社会氛围可以让选择在西部工作的人才有强烈的为国家奉献的光荣感。”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蔡晓红告诉记者,“现在国家层面,对西部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的人才支持上,有部委的‘三支一扶’‘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等项目,要在这些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青年人才到基层一线、艰苦边远地区建功立业,要通过制度设计,增强人才奉献西部、奉献基层的光荣感和使命感,同时也要在社会保障、经济待遇等方面给予更有力度的支持。”

全国政协委员、解放军总医院外科专家组组长王岩参加了全国政协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相关调研,调研中他发现,由于编制、待遇等既往政策不连续,出现了本来有志扎根边疆的乡村医生在取得医师执照后辞职的现象,造成边远贫困地区特别是集中连片特困乡村医生‘下不去,留不住’的局面。他建议借鉴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成功经验,由相关部委联合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实施乡村医生支持计划。“落实乡村医生编制及生活待遇,是调研中乡村医生最关心的问题。应对应乡村教师政策,按照覆盖人口与乡村医生比例核定编制;落实经济待遇及社会养老保障,给乡村医生吃定心丸。同时,要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定向培养乡村全科助理医师。结合当地高等医学院校,采取‘从哪儿来,回哪儿去’的定向培养机制。着重培训最实用技能,实现毕业后就地上岗。”

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徐自强介绍说,当前全科医生不愿到基层工作,主要原因是工资待遇低、晋升空间有限、人员编制紧张、职业生涯迷茫,另外,部分基层医疗机构现有人员担心自身利益受影响不欢迎这些全科医生。建议从健康中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高度,出台配套政策,提高全科医生待遇,让他们安心在基层医疗机构工作,做好百姓健康“守门人”。

“要在继续实施“三支一扶”计划的基础上,大力开发基层岗位,畅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渠道,确保下得去。创新政策举措,多管齐下,营造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良好氛围,确保留得住。制定大学生基层成长计划,拓展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工作成长空间,确保流得动。”全国政协委员雷春梅建议。

周剑平告诉记者,而相对于高层次人才而言,唯一能留住人才的就是与业务相关的事业平台。“以自然资源举例,光能、风能,西部地区占据优势,相关的产业布局也会布局在新疆、青海、内蒙古等西部省份,但国家层面在布局这些领域的科研平台时,却大多布局在中东部地区,这样就导致中东部新能源技术的高层次人才很难服务国家层面的产业发展,进而导致人才不合理布局和不合理流动。国家在布局重大科研资源、科研平台的时候要考虑到对人才流动的影响。应当借鉴国家在西部布局的军工产业的经验做法,比如甘肃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对这些符合国家利益的,国家肯定是能保障到人才的配置,并提供很好的待遇。面对西部涉及更广泛人民利益、涉及西部经济发展基础的领域,要从国家层面考虑怎么留住人才。”

蓝天立认为,逐渐扭转高层次人才资源配置高度不均衡的局面,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要制定面向西部地区的人才项目优惠政策,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西部地区人才项目建设。如实施国家级人才项目时适当向西部省区倾斜,提升西部地区在‘双一流’建设中的比重。实施按区域分类施策的评选机制,将西部高校更多优势学科、特色学科、潜力学科纳入‘一流学科’建设。另一方面,在区域和产业布局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推动更多国家级重大项目、大企业落地西部省区,以产业转移带动人才向西部流动。东西部人才协同发展机制也要进一步丰富渠道。”

决战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迫切需要国家、地方、用人单位各个层面勠力同心,为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的发展增添人才之薪,增强人才发展驱动力。

分享到:

山东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友情链接

  |     |   意见反馈   |     |   联系我们
山东省高层次人才发展促进会
鲁 ICP 备 15040394 号
技术支持: 山东亿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