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资讯 > 人才观点

壮大“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队伍

时间:2019-07-31 来源:中国人才

“创新就是生产力,企业赖之以强,国家赖之以盛。”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发表主旨演讲指出,“我们将积极实施创新人才交流项目,未来5年支持5000人次中外方创新人才开展交流、培训、合作研究。”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6年来,受到国际普遍欢迎,但在中国参与全球化治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却时常遭遇国际化人才不足的窘境。

国际化人才是各国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资源

什么是国际化人才?有专家认为国际化人才应当拥有国际化视野,熟悉国际市场规则,掌握国际商务语言,具备国际化领导力;有专家建议在国际化人才竞争中,我国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开发要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对外开放新形势新需求,符合我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新角色新定位,符合“一带一路”建设对人才的新挑战新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则提出,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为国际化人才需具备的基本要素进行了清晰界定。”中国外文局教育培训中心主任赵丽君把新时期国际化人才的特质归纳为一个金字塔形结构:

首先,金字塔的根基部分是中国故事、中国智慧。国际化的实质是国际化规律和国情相结合,是“和而不同”。因此,深谙国情文化是第一位的。我国国际化人才必须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深入了解国情,能够从五千年中华文化、中国故事中汲取中国智慧;其二是具有世界性眼光和历史性眼光,具有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担当。国际化人才必须具有宽广的世界眼光和长远的历史眼光,才能在全球层面看待审视形势和问题,才能具有在国际社会自主设置议题、主动发声的胆识和魄力,才能够担当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重任;第三是精通外语,掌握专业,具有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国际化运作能力。顺畅沟通是国际合作的基础,必须熟练掌握外语,兼具跨文化沟通和国际化运作的能力,才能克服沟通障碍,理解对方文化并用对方能理解的方式来诠释中国的所思所想所为;第四是熟悉国际规则、具有扎实的区域国别知识。在推进全球化进程中,只有熟悉国际规则,了解对象国国情,才能采用恰当的方式,在文化冲突之间找到彼此的相同点,用对方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表达自我诉求,争取对方支持,才能掌握主动权和发言权,在全球化竞争中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第五是塔尖部分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国际化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是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国际化人才应具备国际视野,在全球性问题上专业视野宽阔,能够创新性地突破地域、文化的局限,为解决全球性问题贡献新方案。

“一带一路”的瓶颈不是资金,也非技术,而是人才

全球最大职场社交平台‘领英’发布《一带一路人才白皮书》,对国有企业“走出去”的发展现状和国际化人才痛点方面进行数据分析,国有企业海外人才布局面临三大挑战:难以触及高级别国际化人才、缺乏找到合适候选人的渠道、缺乏全球范围内的雇主品牌认知度。 人才是一国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决定一国兴衰存亡的关键。中国高层次人才仅占人才资源总量的5.5%左右,而高级人才中的国际化人才更是捉襟见肘,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的政策扶持及投入力度还远远不够。

有专家指出,我国海外投资起步较晚,企业不熟悉国际市场、普遍缺乏海外投资经验。前几年,“不差钱”的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时往往将注意力放在打价格战上,“拍脑袋”决定,普遍缺乏足够的并购经验和整合被并购企业的能力,导致并购项目失败和投资损失的案例不在少数。同时,我国会计师、律师、税务师等中介机构发展程度低、风险评估能力弱。通晓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商事争端解决等法律知识,同时又具有优秀的外语表达能力的高层次法律服务人才严重匮乏。所以,最关键是由什么样的人去面对风险,把控风险。“一带一路”战略的瓶颈不是资金,也非技术,而是人才。

我国国际化人才队伍与预期有较大差距,结症在哪里?赵丽君认为:一是国际化人才资源严重短缺。经济“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过程中,海外市场开拓由于缺乏懂外语、懂技术、懂管理、懂国际运作的国际化人才,以至于在市场开拓、研发设计、商务谈判、项目管理等过程中受到制约。文化“走出去”和国家形象塑造过程中,由于缺乏国际化人才,导致优秀作品对外传播受到制约、国家话语权薄弱等问题严重;二是现有国际化人才知识结构单一。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起步晚,院校教育专业设置与国际化素养培养相脱离,外语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偏重技能性训练,在人文社科知识系统化掌握方面欠缺。无论是外语专业还是其他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大多止于外语语言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掌握对象国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等素养,对于国际通行规则、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世界政治经济的走向等整个国际生态的了解和掌握也很欠缺,尤其是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出发,从当代中国现实状况出发,做出不同于其他文化背景的人的理解与判断,更是软肋;三是国际资源引进力度不足。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与国际合作有待加强。引进国际化人才的观念滞后,引进动力不足,如何了解、评价、甄选国际化人才是目前的主要困扰之一。

强健新时代“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队伍

中国学生用俄语朗读普希金诗歌、谈论托尔斯泰小说,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国际学生用汉语诵读《诗经》、欣赏粤剧,在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每天都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位于中国改革开放桥头堡——深圳,“开放”“国际范儿”是这所大学的时尚标签。作为国内第一所中俄合作大学,学校实施精英教育,培养掌握俄语、精通专业、通晓中俄两国国情文化,适应“一带一路”倡议的专门人才。

聚焦“一带一路”人才需求,近年来,北京外国语学院、江苏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很多高校纷纷结合自身优势,精准发力,通过成立“丝绸之路学院”、对口办学、校企合作等方式,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输送国际化人才。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国家部委的“人才行动”更是紧跟其后: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愿景与行动》,扩大相互间留学生规模,每年向沿线国家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深化沿线国家间人才交流合作;教育部发布《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实施“丝绸之路”的留学推进计划、合作办学推进计划、师资培训推进计划和人才联合培养推进计划,开展人才培养培训合作;文化旅游部计划到2020年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规模达到3万人次,将邀请800名著名智库学者、汉学家、翻译家来华交流、研修,培养150名国际青年文物修复和博物馆管理人才;商务部加大资源投入、丰富课程设置、创新培训方式,累计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了各类人才10万余名……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新时代“一带一路”建设不同于改革开放40年以来“在家门口”的对外开放,“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开放是走到“别人家”、走向世界的开放。从人才角度而言,“一带一路”背景下,加强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不仅需要开放的视野、开放的理念,更需要开放的对象、开放的策略。

有专家指出,以往我们吸引、引进外国的资本、技术、信息和人才,目的是为我所用,而“一带一路”突出互利共赢。我们不仅要开放门户,把外国的人才、智力、技术“请进来”,也要“走出去”“走进去”,让我们的人才、智力、技术融入全球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我们不仅要吸收外国优秀人才、智力和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为我所用,而且还要把中国优秀人才、中国智慧、中国技术、中国经验传播到海外;我们不仅要让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各国优秀人才施展才华、创业发展的“热土”,还要结合“一带一路”建设,给外国资本、技术、人才提供市场、增值发展的中国机会,最终实现从“集聚全球人才”向“发展全球人才”的战略转变。

为此,赵丽君建议:加强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要进一步调整高等教育学科体系安排,正确处理人才培养“专与博”的关系,进一步推动专才教育向通识教育转型,秉承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理念,将国际化作为通识教育的必修内容,使学生对于中国的历史和目前中国的国际地位、影响和贡献有均衡的理解,并对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有比较深入的认识,培养具有跨文化素养能力的国际化人才,为具备国际事务洞察力和处理能力打下扎实基础;要大力发展终身教育,坚持培养“外语+”人才。为国际化人才持续充电提供良好的平台和保障。通过继续教育,更新优化在职人员知识结构,在原有专业基础上,补充外语能力和国际化素养,推进“外语+”人才培养,实现现有专业人才、外语人才向国际化人才转型,加快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要坚持“以我为主”,搭建国际化人才交流合作平台。让全球的人才都为我们国际化来服务。通过打造共享国际国内经济、贸易等各行各业的人才共享平台,重视人才引进,加强人才交流合作,实现国际化人才互联互通。

分享到:

山东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友情链接

  |     |   意见反馈   |     |   联系我们
山东省高层次人才发展促进会
鲁 ICP 备 15040394 号
技术支持: 山东亿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