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学院是一所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坐落在兵圣孙子故里、渤海革命老区、美丽富饶的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滨州市。前身是始建于1954年的北镇师范学校,1983年更名为滨州师范专科学校,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改建为滨州学院。2017年,学校成功获批山东省硕士学位授予A类立项建设单位。
近年来,滨州学院加快建设以航空为主要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步伐,融入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实现转型发展特色发展。
注重顶层设计
树立产教融合理念
滨州学院从自身的发展水平和办学实际出发,提出“顶天(对接行业)立地(对接区域)”的发展思路,主动对接产业行业的需要,在全省高校率先探索建立二级院系理事会制度,在全校成立14个二级学院理事会。2017年3月28日,在二级学院理事会基础上,遴选理事单位,成立了滨州学院理事会。
通过校院两级理事会建设,实现了五个精准对接,即各院系学科专业与行业企业产业链创新链精准对接,人才培养与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精准对接,学校人才优势、平台优势、技术优势与企业创新驱动精准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精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精准对接。
学校早在2006年,就主动适应区域航空产业的需要,启动了航空人才培养,开设了飞行技术专业,填补了山东省高校航空类专业设置的空白,成为全国第一家培养民航飞行员的地方高校。
学校在办好飞行技术本科专业(驾驶方向)的同时,不断增设航空类专业,开拓航空人才培养领域,增强培养航空人才的能力,当前学校培养航空人才的专业已达到50个,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以航空制造为“体”,民用航空、通用航空为“翼”的“一体两翼”的航空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按照“重工科、强应用、精传统、突特色”的建设思路,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按照“扶新、改老、支重、扬优、退劣”的专业结构调整原则,不断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逐步形成了以工科为主,以航空为主要特色,理、工、文、教、经、管、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相互支撑的学科专业布局,确保人才培养符合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学校着力提升专业内涵,实施一流学科建设计划、品牌专业建设计划,集中力量办好地方(行业)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专业。重点打造形成了与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民用航空、化学化工、生态环境、机电、信息、土建、教师教育七大应用型专业群。建有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综合改革试点本科专业1个、省级高水平应用型建设专业群4个、省级特色本科专业4个、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发展支持计划专业2个、省级“卓工计划”试点专业3个,为产教融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接行业企业
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滨州学院主动对接行业企业,实行课内外、校内外两个结合,打造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创新创意创业与素质拓展三大平台,构建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四大课程体系。
目前,形成了普通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共建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对口贯通分段培养等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3个本科专业立项省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专业;通信工程等8个本科专业(方向)实施校企合作共建专业培养人才;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3个本科专业入选山东省贯通分段培养专业;飞行技术等2个本科专业实施订单式培养。
以飞行技术专业为先导,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变革,深化校企合作办学,逐步探索出了一条航空人才培养的新路子。创新“双校园”“两段式”“双证融通”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将“专业建设融合行业标准、学历教育对接岗位技能”的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学生拥有国内、国外两种校园经历,理论学习、飞行实践两个学习阶段,学历学位、岗位资质两类证书。这种培养模式实现了三个结合(专业建设结合行业标准、学历教育结合职业资质、实践教学结合岗位技能),两个对接(对接国际培养模式、对接国际行业标准),一个突破(国际化民航人才培养的突破),将职前与职后教育有机结合,实现了校企人才供需的无缝对接。
课程设计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职业能力。针对飞行技术等航空类特色专业,学校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深化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提升教育教学效果。根据行业要求,对接国际标准,引进知名原版教材;重构课程内容,构建自编教材体系,出版12部民航应用型教材,精选航空企业案例引入课堂。英语教学坚持四年不断线,与航空公司共同制定英语标准,通过长期聘请外籍飞行教员,建立英语学习分级制,开设英语角、英语寝室,实施双语教学等方式狠抓学生航空专业英语、陆空通话能力提升,飞行技术专业学员ICAO-4、雅思5.0达标率高达99%,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受到航空公司和国外航校的高度评价。近三年,共立项建设校企共建课程14门,建成省级精品课程38门、立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4项。
强化协同育人机制
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
产教融合要求高校与企业相互融入,通过高校教师担任企业顾问或挂职、大学生在“企业课堂”的学习和实习、企业人员在高校任教或接受培训等有效载体,共同介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行高校与企业“双主体”的育人模式。
学校积极服务社会和行业,制定实施《服务黄河三角洲行动计划》《服务航空业行动计划》,不断深化与政府、高校、企业的合作,深入推进政产学研合作育人。先后与滨州市人民政府、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山东科技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山东理工大学等签署合作协议,在学生培养、科技研发、实践教学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深入合作。承担服务项目400余项,开展合作研究400余项,转移转化科研成果30项。2012年被批准为山东省第二批省级教师教育基地,继续教育(远程教育)累计培养各类人才4万余人。与此同时,滨州学院启动理事会建设工程以来,共促成合作协议、合作项目近300项,获得合作经费、共建经费、资金捐赠等3000余万元,校企合作单位达到300余家,校企共建专业达到13个,“订单式”培养专业2个,2个二级学院获得“山东省校企合作先进单位”,取得显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