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资讯 > 人才强省

打造“山大学派”,山东大学将设立“华岗奖”

时间:2019-04-28 来源:大众日报

4月26日,山东大学召开人文社科学术工作会议,提出顺应时代、继承传统、服务国家、创新发展,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山大贡献,培育造就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山大学派”。

不久前,山大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要推进“人文社科振兴计划”。在进行“双一流”建设,实现山大“由大到强”征程中,如何打造人文社科学术重镇和原创思想策源地,如何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发挥山大作用,是全体山大人,也是社会各界关心、关注的问题。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哲学社会的繁荣发展。山东大学要抓住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这次学术范式重大转向的历史性机遇,再次引领时代潮流,创造新的辉煌。”山东大学党委书记郭新立说,要面向时代,面向人民,明确新时代山大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道路;要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金钥匙”,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地位。

部分学者在会内会外积极建言。山大终身教授、讲席教授刘大钧表示,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互相交流变得比过去几百年频繁得多、范围大得多。“要在一种自得圆融的状态下,把中国哲学的‘大道生生’加以扩展,要用‘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角度和内涵,发扬光大我们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

“我快八十岁了,我的治学感悟就是把治学看成人生价值的一种寄托或者提升,使人生更有意义和价值。”山大终身教授、讲席教授曾繁仁说,山大的本钱是“文史见长”,有四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中文学科是学科评估时的A类学科,“这一点‘家当’要保持好,在此基础上再创新,我相信山大人文学科经过努力是可以振兴的。”

全国政协常委、山大讲席教授王学典认为,新中国成立70年中,人文社会科学经历了三次学术研究范式的变迁。“从十八大之后,我们正在经历一个从以现代化为中心向以本土化、中国化为中心的学术转型,现在正处在这个转型的开端阶段。我个人感觉,未来三十年整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和主要走向就是要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我从八十年代开始做经济学研究,和现在这些年轻老师相比,我最大的幸运是从来没有为了评职称或者是一些‘头衔’写文章。就是发现经济发展过程中有很多问题,自己有很多看法、想法,不写出来憋得慌。”“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山大讲席教授黄少安说,“做基础理论研究的时候,你可以追求自己不同的观点,但你做应用、对策研究的时候,一定要高度慎重,否则有可能祸国殃民。”他认为,“历史上重大的经济学创新和重要的经济学家,都是现实的产物。我们现在缺乏的是怎么把本土化的问题和国际化的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山东大学校长樊丽明表示,目前山大在人文社科研究方面存在主要问题是:队伍结构失衡,特别是领军人物少,研究团队培育滞后;高层次科研平台建设和管理力度偏弱;学术方向凝炼不够,学科交叉融合明显滞后。

樊丽明介绍,《山东大学关于加快推进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和7个配套政策文件即将正式出台,提出到2025年,在人文社科领域有5个左右学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建立10个以上高端科研平台、5个高端智库,形成10个左右具有国内外重大影响的创新团队,承担一批国家、省级重大项目。并着眼于顶层设计,全方位加大对人文社科的支持、加大对学者的人文关怀和激励支持,设立人文社科发展基金和最高学术荣誉“华岗奖”,设立青年研究专项、资助青年学者学术沙龙等,并积极引进杰出人才,大力推进高端平台建设。

分享到:

山东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友情链接

  |     |   意见反馈   |     |   联系我们
山东省高层次人才发展促进会
鲁 ICP 备 15040394 号
技术支持: 山东亿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