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资讯 > 人才强省

莱芜区:融入省会等高对接争先进位

时间:2019-06-12 来源:大众日报

这是一方山水宝地。境内海拔600米以上的山41座,东有吉山,西有香山,南有莲花山,北有原山,中有大舟山,汶水西流、汇河蜿蜒、雪野湖碧波荡漾,“五山两水一湖”孕育了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全区拥有1处国家级森林公园,2处省级森林公园,1处国家级湿地公园,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8.47平方米,雪野旅游区森林覆盖率达49.2%。  

这是一座文化胜地。秦始皇祖先少昊出生在这里,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古嬴国遗址,是先秦故里的起源地;有中国最古老长城——齐长城和鲁长城,是中国修建最早、保存最好的原始长城;这里是大汶口文化的发源地,齐风鲁韵在这里交汇,为后人留下了孔子观礼、夹谷会盟等丰富的历史故事;长勺之战留下了一鼓作气的千古佳话;这里还打响了解放军战略反攻的标志性战役——莱芜战役,是中国战争史上又一个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被列入美国西点军校分析经典案例教材。  

这是一块共赢福地。今天的莱芜,树立省会思维、强化省会意识、扛起省会担当,全面对标市委“1+474”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纳入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南翼的机遇,先行先试、敢闯敢干,高点定位、对标对表,大力实施“12347”发展战略,深化城乡品质提升“七大行动”,全力打造“齐鲁智谷、济南第二总部”,加快建设省会“智造长廊、康养之都、文旅胜地”,全力打造森林水城、建设生态莱芜,努力在省会新一轮发展中争先进位、走在前列。    

“去年的1月3日,我们同济南市莱芜区达成了投资意向,实现了当年签约重组、当年恢复生产、当年加大投入、当年纳税盈利。今天我们再次签约,决定追加投资10个亿,打造正泰集团北方产业基地,力争5年以后营业收入达到50亿元。”   

5月30日下午,上海浦东香格里拉大会议厅,济南市举办的聚焦世界500强高质量“双招双引”推介会上,正泰集团副总裁、正泰电气总裁陈成剑一说起济南市特别是莱芜区的营商环境和干部的服务意识就赞不绝口:“时隔一年追加投资,就显示了我们看好莱芜、选择莱芜,和莱芜一起共赢未来的信心和决心。”   

融入济南,等高对接,加入济南大家庭后的莱芜区迸发出无穷的发展活力。在这块辖14个镇(街),1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772个行政村(居),常住人口94万,总面积164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幅高质量发展的宏伟画卷正徐徐展开。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也是莱芜融入省会、踏上新征程的开局、开篇之年。”莱芜区委书记马保岭表示,“莱芜区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进一步提升站位、把牢航向,全面布局、精准发力,为把省会建设成为‘大强美富通’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贡献莱芜力量。”   

区划调整为经济赋能,为产业添翼。继去年春节期间接待150多位客商后,莱芜区迎来了四面八方的发展动能  

5月15日,2019山东5G产业生态峰会在莱芜区雪野湖畔召开,区政府与华为签署5G产业合作备忘录,双方在5G产业发展规划、联合打造5G行业应用试点、5G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全面合作,助力莱芜打造“齐鲁智谷”。  

6月18日,2019年山东省创新驱动发展院士恳谈会将在莱芜区召开,届时10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将现场指导济南南翼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布局。   

高层次活动带动高质量发展。莱芜区通过实施园区平台提档升级工程,将39个园区整合提升为19个特色园区,新规划中小企业转型发展示范园和高铁新区智造园,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加快园区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准入条件审查,建立制定严格的考核退出机制和“飞地经济”政策,提升园区专业化水平。深化存量变革。实施阳光冶金新材料、鲁中啤酒智能化制造等重点技改项目43个,完成年度投资32亿元,激活企业发展动力;支持“两钢两电”加入“外热入济”工程网,引导泰钢、九羊实施智能化改造提升,加大环保投入,拉长延伸产业链条,建设不锈钢基地和钢铁循环经济示范基地,打造一个千亿级企业和一个600亿级企业。  

引进新变量培植新优势。莱芜区依托省会优势,打好省会品牌,进一步强化产业链招商、链接招商、平台招商、跨界招商、风投招商、软基础设施招商、品牌招商、营商环境招商,瞄准世界500强企业、央企、“瞪羚”和“独角兽”企业,持续发力“4+3”产业体系,2019年1至5月份,全区在建项目达到100个,过10亿元项目10个,总投资318.1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30亿元。  

高端项目需要一流的营商环境。莱芜区全力推进放管服改革和“一次办成”改革,推进削权减证、流程再造、精准监管、体制创新、规范用权“五大行动”,抓好“一网办”“指尖办”“马上办”,力争审批时限压缩至20个工作日以内。牢固树立“项目为王”导向,严格落实“拿地即开工”,坚持“事不过夜”理念,全面落实“三个三分之一”工作法,扎实开展“项目落地竞赛年活动”,年内新开工大项目70个以上,竣工投产项目60个以上。聚焦科技创新“根本保障”。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新增省市级创新平台10个、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20%以上,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3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幅达到15%。  

以创建“人才工作先进区”为目标,莱芜区加快引进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019年全区引进院士2名,本科以上高层次人才63名,3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累计引进院士29名,泰山学者等29名,博士、硕士、本科生1400多名。自主培养万人计划专家3名、泰山学者3名,泰山产业领军人才6名,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齐鲁首席技师、齐鲁乡村之星等省级实用人才40名,嬴牟产业领军人才19名,嬴牟乡村之星等市级实用人才101名。  

规划引领,一体打造。按照全市“一体打造、一体规划”发展要求,莱芜区精心编研城乡发展总体规划,完善山林景观设计、城区水系建设、交通路网完善等专项规划,优化重点片区、重要节点控制性详规,做好山水林田湖草路一体规划、分步实施、精品打造,确保城乡有序开发,精心描绘莱芜未来“成长坐标”。做活城市经济。突出做好“拆、建、管、营”四篇文章,完成13万平方米城中村拆迁扫尾、50万平方米建设任务、500万平方米拆违拆临,推动城市有机更新;融入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先进理念,加快相关城市配套设施建设,全力打造智慧化现代化生态新城。实施“青山入城,显山露水”工程。坚持广覆盖植绿、立体式治水、全方位增亮、多渠道畅通,加快推进“省级森林乡镇、森林村(居)”品牌创建活动,全面打通城乡水系,强化“夜游经济”理念,以红石公园为核心,打造“莱芜夜宴”,全力提升城市品位。  

做“美”生态环境,主动对标京津冀“2+26”通道城市要求,莱芜区铁腕治霾,重拳治水,科学净土,在“两钢两电”和化工企业全力推广阿尔普尔烟气回收技术应用,实现重点污染源的彻底根治、变废为宝,力争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60%,坚决捍卫“泉城蓝”。做“暖”民生环境,深化“平安莱芜”建设,深入开展“信访乱象专项整治行动”,坚决打赢扫黑除恶攻坚战,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持续完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民办好十件实事,确保新增财力的70%以上用于民生事业,让发展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  

突破乡村振兴,打造“6+5”一体化样板工程。莱芜区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三年整治行动,改善人居环境。实施“厕所革命”再升级,年底基本实现改厕及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全覆盖,打造乡村振兴样板工程。巩固脱贫成效。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不动摇,聚焦偏远薄弱地区和“老弱病残”特困群体,优化政策供给,下足绣花功夫,强化农村贫困人口动态监测管理,构建稳脱贫、不返贫的长效机制,使近2万名贫困人口与全区人民一道迈入小康社会。充实人才队伍。深入实施“归雁”工程,健全完善激励机制,引导大学生、进城务工人员、退伍军人、企业家等各类人才返乡创业;大力实施大学生村官优选优育工程,加快乡村助理员选聘工作,三年内实现所有村全覆盖;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培养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乡村带头人及乡村振兴领军人物,全力打造“高端人才+归雁人才+大学生村官+新型职业农民”的金字塔形人才结构。  

突出莱芜文化传承保护区建设,莱芜区重点抓好红色文化保护、嬴秦文化建设、齐鲁长城人文自然风景带开发、非遗项目传承保护等七大工程,全力打造齐鲁文化融合创新区;高标准举办中国国际航空体育节、姜博会等特色活动,重点抓好全国第四届万步有约健走激励大赛的举办,认真谋划、精心筹备,办一届有山东气派、省会水平、莱芜特色、国际水准的盛会;深入推进文明实践试点工作,以“讲好莱芜故事”为主线,突出“六传六树”,全力推进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提档升级,实现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全覆盖。  

未来可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莱芜区省会“智造长廊、康养之都、文旅胜地”的定位正逐渐明晰,等高对接、融合发展的路径越来越清晰  

发展,骤然而起;变化,悄然而生。莱芜区结合区域特点,积极谋篇“一廊、两带、三核、四区”的空间布局。“一廊”,即打造贯通雪野旅游区、口镇新城、经济开发区、主城区的“智造长廊”,构建全省有影响力的科教创新高地和精密智造中心。“两带”,即加快构建汶河、汇河两大产业带,打通东西发展集聚带,集聚发展要素,强化产业协同,促进联动发展,做强产业链。“三核”,即以雪野新城、口镇新城、主城区为主体,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打造莱芜高质量发展三大核心增长极。“四区”,即打造智造创新、中央商务、康养文旅、现代农业四大示范区。  

其中,智造创新示范区,以雪野新城为引领,口镇新城为支撑,形成“一体两翼”全产业链集聚发展格局。重点通过雪野新城承接省属高校、科研院所,吸引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企业设立分支机构,形成研发孵化、总部经济、会议会展三大产业组团,打造全省科教创新高地和“齐鲁智谷”,同时牢牢抓住济莱融合与5G时代的双重机遇,与华为开展战略合作,在5G产业发展规划、联合打造5G行业应用试点、5G人才培养等方向开展合作,助力济南建设全国5G先锋城市;口镇新城以新医药新能源和高端装备制造为主攻方向,全力叫响鲁中新药谷、中德能源城、绿色智造产业城品牌,做深做精钢铁绿色发展和现代物流集聚发展文章,打造对接济南、推动产业发展的主阵地。打造中央商务区,重点加快主城区改造升级,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信托证券、总部经济、电子商务、电子信息、中介咨询、创新创意等城市服务业,打造金融街区、商务中心,形成彰显城市特色的CBD和“新地标”。打造康养文旅示范区,重点按照“全域旅游”理念,抓好“一山一水”即雪野湖、莲花山两大核心景区建设,与济南南部山区一体谋划,形成以“曲阜、泰山、济南(莱芜)”为核心的山东中西部文旅康养“黄金三角”,打造山东文旅胜地;在南部山区、雪野西部、口镇东部及羊里北部积极发展康养产业,推进康养与文旅的深度融合。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重点立足莱芜“三辣一麻”“三黑一花”“三红一白”产业优势,以国家级农高区为依托,着力打造“西部姜蒜、北部林果、南部果菜、东部药材”板块,发展农业“新六产”,打造具有莱芜特色的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  

布局已定,莱芜区坚持高点定位、敢于对标对表的宏伟发展目标也就有了底气。未来5年,莱芜区将力争实现“三个突破、两个翻番、三个提高”,即到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突破100亿元、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突破30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较2018年实现翻番;服务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新兴产业产值占比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分别达到45%、35%和15%。  

具体到今年,莱芜区将坚定不移践行新发展理念,切实发挥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南翼”优势,集全区之力实施“12347”发展战略,围绕一条主线,即“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咬定两个坐标,即“全面融入济南,全力争先进位;打造森林水城,建设生态莱芜”;推进三项改革,即“机构改革、园区管理体制改革、国资国企改革”;聚焦聚力四个生态,即“生态产业、生态城镇、生态环境、生态人文”;深化七大行动,即发展质量提升、“双招双引”提质、生态城镇建设、发展环境攻坚、乡村振兴突破、莱芜形象塑造、党建创新引领,力争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2%左右,工作目标8.3%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左右,工作目标14%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左右,工作目标11%以上;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0%左右,工作目标11%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0%左右,工作目标11%以上,努力在省会新一轮发展中争先进位、走在前列。  

处于一个新的经济发展格局中的莱芜区,正努力实现结构优化、总量做大、发展方式转变、质量效益提升;置身一个新的历史进程中的莱芜区,正全面推进生态产业、生态城镇、生态环境、生态人文的协同发展;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的莱芜区,更是志在必胜、行在必果,一定会创造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崭新业绩!

分享到:

山东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友情链接

  |     |   意见反馈   |     |   联系我们
山东省高层次人才发展促进会
鲁 ICP 备 15040394 号
技术支持: 山东亿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